誰把台灣海棗種到山壁上?
恆春半島常見的濱海植物中,有一種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卻也不免懷疑「是什麼人把它種在山壁上」的植物,那就是和台灣油杉、台灣穗花杉以及台東蘇鐵並稱「台灣四大奇木」的台灣海棗。
主要分佈在台灣南部地區、恆春半島、東部海岸及各離島的海濱丘陵、山崖、向陽坡面的台灣海棗,是一種冰河時期孓遺植物,歷經千萬年物競天擇生存至今的原生植物,具有強悍的生命力,可以在最惡劣的環境生存,因此才會在山崖上見到它,至於似曾相識感,因它自古被拿來做掃帚,南部人稱為「槺榔帚」,特殊的樹型,則成了許多地方的行道樹。
台灣人稱為槺榔,西南部有許多名為大槺榔、小糠榔、二槺榔、三槺榔…的聚落,也都是因它而得名的。恆春半島的排灣族人,會取台灣海棗熟時轉黑紫色的果實來當零食吃,味道像棗乾,也有人拿來醃漬後食用;嫩芽也是原住民的野菜,洗淨後就可生食,也可以鮮炒或煮熟來吃,和排骨燜煮的風味更是迷人。
屬棕櫚科、常綠性中型木本植物的台灣海棗,株高可達五~八公尺,莖幹可達三十公分,最大的特徵是幹上布滿落葉後留下的疣狀落葉痕跡,偶數羽狀複葉,葉線形排成四列,葉端漸尖,葉面革質而平滑,每年3至6月會開出黃色的花,接著就進入結果期,果是橢圓狀的,剛開始為橙黃色,轉黑紫色就可以吃了。
台灣海棗性喜高溫、潮濕、日照充足的環境,原生於惡劣的環境,早就發展出耐鹽、耐旱、抗風的特質,因此往往是挺立在海岸第一排的勇士,在出風鼻的岬角上,面對東北方的一面,完全被風切成枯葉,但還是不屈不撓,到了都市中,美麗的樹形成了許多院落或盆景中的景觀樹,截然不同的身姿,正是堅毅生命的最佳寫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