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地區物產
    :::
    地區物產
      紅土台地上的「牛杙仔」蘿蔔

      雖然蘿蔔全株都可食用,漢人卻只喜歡吃肉質的地下莖,因而福佬話俗稱為「菜頭」,漢籍中出現的稱法還有:萊菔、薺根、蘿欠、蘆菔…等,為漢人自古的食療「牛杙仔」蘿蔔聖品,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四季保安康。」

      許多人喜歡的蘿蔔,無論家庭或餐廳的料理中,都很容易見到,料理的方法也多,不僅可以煮湯,更可以紅燒,還可以做成泡菜、醃成黃蘿蔔,或者曬成蘿蔔乾…。

      恆春西台地的紅土層中,也生產一種小型的白蘿蔔,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大蘿蔔,也不是從日本引進的「白玉蘿蔔」,而是先民代代相傳下來的「牛杙仔蘿蔔」。

      西台地是恆春半島少數直接迎向落山風的地區,入秋後便很難栽種一般蔬菜,當地居民卻在中秋後,起風的時節栽種俗稱「牛杙仔」的小蘿蔔,這段時期水分少,加上紅土地質本來就較貧瘠,使得小型的蘿蔔長得更加瘦小,但為了要對抗惡劣的環境,植株會把所有的養分和水分送到地下莖,以確保生命,卻也因此生成了肉質細緻、爽脆甘甜、風味濃郁、獨一無二的「牛杙仔」蘿蔔。

      為什麼恆春的小蘿蔔,會被稱為「牛杙仔」?福佬話中的「牛杙仔」,指的是釘入草地上用來綁牛的木樁,為了讓牛可以在綁牛繩子的長度內,吃到半徑圓周裡的草,因此木樁只能留一小截露於草地上,否則容易拌到牛繩,這根綁牛繩的短木樁,就稱為「牛杙仔」,恆春半島的蘿蔔,長得小小短短的,看起來就像是「牛杙仔」,自然被稱為「牛杙仔」蘿蔔。

      陰曆11月到年前盛產的「牛杙仔」蘿蔔,大多種植在恆春半島西境,產量並不多,加上營養、好吃,因此每年一上市便相當搶市,在地人總會買一些回家煮湯或紅燒,更有人喜歡用鹽水泡成「菜頭籠仔」,或者曬成蘿蔔乾,拿來煮魚頭湯、排骨湯或雞湯,鮮美的滋味總是令人回味再三,早已成為半島上最具特色的鄉土味。

      • 相關圖片
        1. 6-1生長在恆春西台地的牛杙仔蘿蔔.JPG
        2. 6-2冬日豐收的牛杙仔蘿蔔
        3. 6-3曬蘿蔔乾
        4. 6-4曬蘿蔔乾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