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雨來菇
南台灣原作民的野菜中,有一種「情人的眼淚」或「天使的眼淚」,只在雨後的碎石或雜草地上才見得到,彷彿是掉落天上落地的眼淚,才會有如此浪漫的名字。
色黑晶瑩、非菇非藻,像是泡軟的黑木耳,其實是陸生的藍綠藻,因雨後才會出現,一般人都喜歡稱為「雨來菇」,又因其喜生在陰暗、潮濕的地上,又有「地耳」、「地衣」以及「草木耳」之名。
雨來菇在全世界許多地方都發現過,它之所以乾旱時不易見到,是因為它的藻體呈空心凝膠球狀,可以擴展為扁平狀,薄鞘裡面有許多細小的分枝結構,乾旱時為穿孔的膜狀物或革狀物,藻體呈不顯眼的黃綠色或黃褐色;雨後或在潮濕環境中,會出現不規則的捲曲,顏色也變成深藍色或橄欖色,才較容易被人們發現。
雨來菇生長方式極為特別,可以自行在大氣中抓取氮,不需要土地提供的養分;它沒有葉綠體,卻有可自行光合作用的細胞質;在乾旱的環境中,可以長期處於休眠狀態,形勢改變則立刻復甦…,如此才能生存在極端條件下,包括極地地區以及乾旱地區,它的特殊的生存能力,來自於細胞的抗逆性和恢復能力。
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磷、鋅、鈣…等礦物質的雨來菇,外表有點像黑木耳,口感卻有菇類的鮮脆,加上料理方式簡單,川燙做成涼拌或加入辣椒、蒜頭、肉絲、蝦米快炒都很可口,也可以加入蔥花、蛋一起煮成營養豐富的鮮菇蛋花湯,早已成為恆春半島相當有特色的風土小吃,更有餐廳做成養生料理,相當受到歡迎。
原本只是人們雨後到野外草地上採摘而來的野菜,漸成現代人喜愛的養生珍饈,野生的雨來菇無法滿足更大的需求,有人嚐試人工繁殖,野外採種回來後,再透過自動灑水設備,營建出雨來菇喜歡的生長環境,地上也要舖上碎石,以避免地面積水,造成雨來菇腐爛,如此簡單的設施,便能使雨來菇穩定的生產,大幅提高產量及產值。門崁不高且經營容易的雨來菇農場,立刻吸引許多農民投入,如今已成了恆春半島上最為特殊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