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恆春半島丘陵綿亙、土壤貧瘠,除灌溉便利地區種植西瓜、洋蔥、水稻之外,丘陵地區多栽植瓊麻,以供採纖製纜。西元1901年美國領事達文生先生自中美洲引進瓊麻,恆春半島由於風勢強烈且多晴日,麻質堅韌優良,近50年來,為全台瓊麻工業之重鎮。
殆至人造纖維問世,麻繩漸為尼龍繩取代,麻業遂日趨式微。然而瓊麻工業近五十年來對恆春半島發展史及經濟民生有極其深遠之影響。
本處基於保存人文資產,展示地區性特色,乃自73年5月起研聘專家勘察,預計將區內日治時代之建築物、曬麻場,英製自動採纖機等原有設施加以整頓,並就恆春瓊麻產業歷史及其背景作一整體探究,以規劃「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俾建立南台灣農工業歷史演進之環境教育及現場展示解說實體展覽,為墾丁國家公園增加人文教育之功能。
二、瓊麻小檔案:
瓊麻屬龍舌蘭科,原產於中美洲,為多年生草本纖維作物。有二變種,一為綠葉種,一為白葉種,台灣栽培係屬綠葉種。
其具有多肉質劍形葉片,纖維豐富不吸水性,故可製為水中用之繩索。瓊麻繁殖不用種子而用根芽或珠芽。根芽主長於母株根部附近。珠芽則著主於瘦長花軸上的花腋中,每株有珠芽五、六百個。
三、恆春瓊麻發展歷史概要:
1901年-美國領事Devitson引進試植於台北農事試驗所。
1902年-移植於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試驗成效頗佳。
1903年-於屏東縣高樹庄設殖產局附屬熱帶纖維植物苗圃,進行瓊麻試驗調查,實地研究其經濟栽培之可行性。
1913年-購進Prieto採纖機。
1914年-採纖。
1918年-日本之台灣纖維株式會社採絲工廠又引進機器,纖維產量激增。熱帶纖維植物苗圃經營,改由太和公司辦理。
1918年~1945年-日本為供應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艦船纜之原料,開始大量種植。二戰結束前栽培面積計331公頃。
1945年~1965年-二戰後政府積極輔導瓊麻工業,外銷需求量增多,種植面積增至10270公頃,屏東縣為9227公頃,約佔90%,恆春地區為5611公頃,約佔全台總栽培面積55%。
1966年-省農林廳引進可羅娜28型自動採纖機,增添各類設施,於恆春麻場設置「瓊麻自動採纖實驗中心」交由省建設廳台灣省農工企業公司經營。
1966年~1984年-化學纖維尼龍繩索取代瓊麻加工品。種植面積降至980公頃,大部分轉作洋蔥、西瓜。
四、規劃現況:
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原為台灣省政府建設廳事業單位,由台灣省農工企業公司經管,目前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已完成土地撥用、接管等手續,並積極進行「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規劃工作。
本區位於恆春鎮龍水里草潭路,南鄰馬鞍山,北臨龍鑾潭,西面為農業用地,佔地約14公頃,全區地勢平坦,林木扶疏,區位環境相當良好,且交通至為便利,居龍鑾潭、關山、貓鼻頭等景觀據點之間,遊客可及性極高。
展示區內將依現況加以保留展示,包括:日治時期瓊麻廠房舍、 水池、拉麻台....等遺址;二戰後之瓊麻工業機具設備;並配合現有之自動採纖機、辦公廳舍,輕便軌道,台車、曬麻場、瓊麻園、地磅等,依展示特性規劃出參觀動線,並設置展示館、簡報室等系列解說設施,以期發揮人文歷史環境教育之功能,並提供豐富之遊憩體驗。
五、展示內容:
本區展示方式及展示內容:室內展示:以圖片、模型、圖表、照片、實物展示下列主題:
1.瓊麻品種:(1)世界瓊麻品系之分佈及品種評價(2)瓊麻之形態及生理構造資料。
2.瓊麻引入過程:(1)引進之緣由及年代等歷史記載(2)初期之試驗及推廣情形(3)興盛時期之背景因緣及盛況。
3.瓊麻栽植及管理(1)繁殖方式及種植技術(2)瓊麻場之經營管理制度。
3.收穫技術、搬運情形。
4.瓊麻加工及產品(1)瓊麻加工之流程(2)加工機具之類型演進(3)各類產品之加工過程及用途。
5.瓊麻對社會經濟之影響(1)瓊麻之供需路線及貿易額價格(2)對恆春產業經濟之影響(3)對農業演替及農村社會之影響。
6.瓊麻對生態之影響(1)海岸林之破壞及影響(2)廢棄物排放之影響。
7.展望(1)未來之經營管理計畫。
結語:
「瓊麻抽絲起高樓」,一句俗諺道盡瓊麻昔日繁華盛景,榨去葉汁的潔白纖絲為恆春居民砌起高樓大廈,而後在新科技的衝擊之下沒入歷史的洪流裏。
滿山遍野的麻田,曾是最典型的恆春半島風光。而今,高瘦的瓊麻花軸襯上夕陽餘暉依稀訴說著瓊麻的滄桑。
「恆春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重現了漸成陳蹟的民生方式,使我們在瀏覽恆春半島獨特的風土民情之餘,更能從歷史的循演中思考人類在歷史軌跡裏的方位,並且學習悲憫,謙沖的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