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拉草傳奇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滿州鄉被冠上「台灣小瑞士」之稱,原因則是港口溪流域處處可見的青草地,這些都是農民種植的牧草。
每年夏秋之季,油綠的牧草是溪谷沖積地最主要地景,入冬牧草開始收割,先由機械收割機「剪草地」,割下的牧草要鋪成排曝曬、翻草,再利用集草機集草、並用機器打包成每捆重三百公斤的牧草捆,才能搬上車運走…,由於台灣少有大規模種牧草的地方,因此每年的牧草收割季,每一個種有牧草的地方,都成為觀光客追逐「割草秀」的景點。
港口溪流域,每年秋季過後盛行落山風,一般的農作物無法抵擋這種異常乾冷的風,只有牧草及少數的農作物不受到影響,這正是滿州地區的農民,會選擇種植牧草的主因。
落山風下的牧草區,種植的大都是盤古拉草,多年生、禾本科馬唐屬,也稱為盤固草,民國46年前後才從菲律賓引進,喜歡生長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下,高溫多雨地區,對土壤適應性相當廣,早期在新竹、台南和屏東等地都有種植,全台最主要的生產區則在恆春半島。
適合在熱帶地區種植的盤古拉草,地上莖有很強的匍匐延伸性,且每節都可以生根;五~十月為花期,四~五列總狀花序,呈指狀排列,卻少有種子,因此繁殖的方式只能靠扡插或分株。
株高可達五十~七十公分,葉鞘有疏生柔毛。葉片則平滑,無茸毛,葉身柔軟,用它餵養的乳牛,乳汁味道特別鮮美,肉牛的肉也相當細嫩,一直是畜牧業中,最受歡迎的牧草;滿州鄉曾經高達百分之七十的田地都種這種草,年營業額可高達三千萬元以上。
種牧草不只要施肥,更麻煩的是拔除雜草,採收時才不會有其他雜草混在其間,經常可看見翠綠的牧草田中,有人或蹲或立忙著除草。牧草的價格會因所含的雜草而大不相同,「草相單純」的純淨牧草,往往比含有其他雜草的牧草,價格可高出二至三成,甚至可能超過五成。
春、夏之期,恆春半島雨水多、氣溫高,是盤古拉草最適合的種植期,不僅成長迅速,且營養成分高,進入秋、冬後,草約長至六十至八十公分,生長的速度變得緩慢,就到了牧草的採收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