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110-111年度龍鑾潭與南仁湖兩處國家級重要濕地基礎調查計畫
      一、 計畫緣起
      為持續監測龍鑾潭及南仁湖水質、底棲生物及魚類等水生生物變化,並將歷年資料整合分析及提出兩濕地未來經營管理建議,本計畫延續以前計畫方式持續進行調查監測。
      二、 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計畫目前已於110年2月、4月、7月、10月及111年1月、4月、7月與9月進行總共八季水域生態調查,每季15個樣點水域生態與水質監測,以及南仁湖5個樣點的底泥沉積量初估並進行整合比較分析。調查中,南仁湖則於宜蘭潭與中央大水域交界、中央大水域與南仁湖出水口共設置5處樣點。水域生態各樣點以定點並且定量的方式,進行魚類與水生底棲生物(蝦、蟹、螺貝類)調查;水質採樣及分析法係依據環保署公告之標準進行;底泥沉積量初估延續上年度之沉降管法於南仁湖5處樣點進行測定。本次報告將以110年與111年共八季調查進行比較。
      三、重要發現
      龍鑾潭110年與111年(八季)調查結果顯示,水質呈現未(稍)受至中度污染的狀態,但是皆為優養的狀態。底棲生物有45科71種,臺灣特有種1科1種,外來種2科2種。魚類共調查到6科12種,外來種有5科7種,臺灣特有種1科1種。浮游植物有6門48種、附著藻類5門49種與浮游動物3大類35種。各項生物指標介於未受至嚴重污染之間,以輕度至中度污染為主,而ATSI指數有較往年有好轉的現象。
      龍鑾潭長期調查結果,水質穩定維持在未(稍)受至輕度污染的狀態,卡爾森優養化指數未持續惡化,而藻類優養指標(ATSI)則有好轉的現象。東南岸的南側入水口與馬鞍山橋下排水所帶來的民生廢水,仍為主要的外源性污染。影響龍鑾潭水質變化的主要受到季節的影響。 降雨為非落山風季的主要影響因子,冬候鳥與落山風則為落山風季的主要影響因子。歷年監測結果顯示生物類群仍以蝦蟹類與螺貝類為主,106年開始進行外來種移除後,底棲生物的種數呈現增加的現象,其中水生昆蟲的種數與數量已逐漸增加。魚類的種數與數量則維持穩定,高體鰟鮍與臺灣石鮒的數量雖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是外來魚種的橘色雙冠麗魚的數量正快速增加,而斑駁尖塘鱧的數量亦逐漸增加。
      龍鑾潭周圍三處樣點110年與111年調查結果,馬鞍山橋與南側入水口水質分別處於輕度至中度污染與未(稍)受至中度污染之間。北側濕地為未(稍)受至中度污染。馬鞍山橋與南側入水口的水體明顯受到民生廢水的污染,故水中的生化需氧量、氮化合物、磷化合物、總菌數與大腸桿菌菌落數仍明顯偏高。北側濕地各項環境因子則與緊鄰的龍鑾潭差異不大。馬鞍山橋與南側入水口調查到的底棲生物與魚類以中高耐污性的外來種為主,魚類以外來種為主,但是也有調查到臺灣特有種的臺灣石鮒,各項生物指標分別介於輕度至嚴重污染之間與未受至嚴重污染之間。北側濕地的底棲生物以中低耐污性的物種為主,魚類也有大量的外來種,但是仍可調查到高體鰟鮍與臺灣石鮒,各項生物指標介於未受至嚴重污染之間。馬鞍山橋110年則新增1種外來種魚類(蟾鬍鯰)。
      草潭110年與111年(八季)調查結果,水質屬於未(稍)受至中度污染等級,卡爾森指數計算結果呈現優養的狀態。魚類共調查到3科8種,數量與生物量多為耐污性高的外來種魚類,但是仍可調查到臺灣特有種的臺灣石鮒。底棲生物則有38科58種,臺灣特有種有3科3種,外來種2科2種,仍是以中耐污性的物種為主。浮游植物有6門55種,附著藻類與浮游動物分別有6門47種與4大類23種。藻類調查結果顯示水質明顯有優養化的問題。各項生物指標介於未受至嚴重污染之間,以輕度至嚴重污染為主。
      草潭長期監測結果顯示110年與111年水質的狀況較105年至109年有所好轉,但是優養化的現象在108年至111年之間,卡爾森優養化指數有逐年升高的現象。底棲生物群聚組成穩定維持,並以水生昆蟲與螺貝類為主,魚類的數量與生物量皆以高耐污性的外來種物種為主,但是底棲生物與魚類數量的變化無明顯的規律。季節為影響水質變化的重要因素,秋季與冬季的水質較為穩定,春季與夏季易受到降雨影響而出現較明顯的變化。
      南仁湖110年與111年(八季)調查結果顯示,水質屬未(稍)受至中度污染的狀態,卡爾森指數計算結果也呈現優養的狀態。魚類共調查到5科9種,外來種有2科4種。魚類的數量與生物量以原生種為主,底棲生物則有42科78種,臺灣特有種有2科2種,群聚組成以蝦類與水生昆蟲為主,且以中低耐污性的物種為主。浮游植物6門57種、附著藻類與浮游動物分別有3門53種與3大類21種。110年2月的南1調查到少量具藻毒性的裸甲藻,而浮游動物仍有較多的蕈頂蟲,顯示水中的有機質仍偏多。各項生物指數計算則是介於未受至嚴重污染之間,以中度污染為主。南仁湖水體沉降管累積測量結果,平均沉降管累積速度為9.88±5.69 cm/year,密度為0.25±0.27 g/cm3。各樣區累積高度以南2(10.19±3.63 cm/year)最快,沉積物密度以南6(0.40±0.39 g/cm3)最高。109年至111年累積結果大致相同,若排除位於獨立南仁湖的南3,南2仍舊為沉積物累積速度最快的區域。而獨立南仁湖的南3平均每年累計高度持平,沉積物平均密度呈現增加的趨勢。111年7月與9月的沉積物灰分與有機質分析結果顯示,南2的有機質比例最高,來源應為大量的水生植物死亡所產生的碎屑。
      南仁湖長期監測結果,水質大致維持在未(稍)受到中度污染之間,大多為未(稍)受污染的狀態。106年維持在最高水位後水質趨於穩定,但是111年5月移除水閘門擋板後,在111年9月的調查中,部分水質因子有升高的現象,故仍需持續監測。108年至111年卡爾森優養化指數的平均值卻有逐年升高的現象,但是增加的藻類以貧養指標藻種(Staurastrum spp.)為主。長期監測結果顯示,季節同樣為造成南仁湖水質變化的主要原因,非落山風季的水質相對較為穩定。底棲生物種數與數量以水生昆蟲與蝦蟹類為主,魚類仍舊呈現嚴重單一化的現象。墾管處已於111年著手設置水閘門對洄游性生物的設施,以改善魚類物種單一化的情形。
      計畫類別:[環境水文] [動物生態]
      英文摘要:This project is conducted to monitor the aquat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e Longluan Lake, Caotan Lake, and Nanren Lake in the Ken-ting National Park (KTNP), a major scenic spot in Taiwan, since 2011. The Longluan Lake is the most important habitat for overwinter birds in the KTNP. The Caotan Lake is situated nearby to the Longluan Lake. The Nanrenahan Lake is the largest lentic habitat in the Nanrenshan Ecological Protected Area of KNP.
      To understand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tatus of these three important national wetlands in the KNP, 15 study sites were surveyed, including 6 in Longluan Lake, 1 in Caotan Lake, 5 in Nanren Lake, and 3 new sites placed on the North wetlands, Maanshan bridge and South channel in this project. Four seasonal samplings were made from January 2021 and October 2022.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and applying mitigation measures on these lentic ecosystems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KTNP.
      The scores of RPI and CTSI showed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Longlung Lake varied from good to moderately polluted and eutrophic status, respectively. In this study, 71 species in 45 families of benthic invertebrates and 12 species in 6 families of fish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onglung Lake. Although the water quality and aquatic communities maintained steady, the illegal fishing, invasive fishes, and wastewater emission required continuous attention for the Longlung Lake. In the Caotan Lake, the values of RPI and CTSI reflected the water quality being moderately polluted and eutrophic statu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58 species of benthic invertebrates in 38 families, and 8 fish species. In the Nanren Lake, the values of RPI and CTSI displayed good water quality and eutrophic status,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78 species of benthic invertebrates in 42 families, and 9 species in 5 families of fishes. Continuous monitoring the water quality and aquatic communities in these 3 lakes are recommended in the future.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辦理
      執行年度:110
      計畫主持人:黃大駿
      中文關鍵字:龍鑾潭、南仁湖、濕地、生態監測
      英文關鍵字:Longluan Lake, Nanren Lake, wetland, ecosystem monitoring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