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台灣梅花鹿行為及棲地利用之研究
      台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 復育計畫已進入放養期之野放階段,80年1月23日釋放29頭鹿(13雄,16雌) 於野放一至三區,另16頭實驗觀察之東海鹿群亦於79年12月6日移入遠眺區。本年度研究工作之重心乃針對鹿隻野放後,其在野外之行為、食性及對棲地利用等資料之收集。結果顯示:鹿隻野放後,除第一區受水源影饗外,其它各區鹿隻擴散情形與鹿隻密度呈正相關,鹿隻出現以硬葉林為最高(58.62%),其次為相思樹為主的開闊疏林及禾草原。 由200隻次之行為記錄來看,以覓食及逃跑行為為主各佔31.0%,其它為漫步、反芻及靜立等行為.,各行為在不同環境出現的頻度並無顯著不同。就性別來分,雌鹿被見到的機會顯著低於雄鹿(x2test,P<0.05),而每次觀察到的隻數雖以單隻為主,然兩隻或兩隻以上的鹿隻被觀察到時,多為一雄二雌或二雌以上的組合,未有二隻成年雄鹿與雌鹿同時出現的記錄,此種情形顯示台灣梅花鹿在野外應屬一夫多妻的社會。
      觀察2至3頭雄鹿顯示,其白天行為以靜臥(47.3%)最高,其次為覓食(24.2%)、站立、理毛、位移等。覓食活動中,其所食植物共24科48屬51種,包括喬木17種、灌木4種、攀藤13種、闊葉草木9種,進食所佔時間比例在10%以上者,分別為羊角藤、台灣海桐、扛香藤、兩耳草、金腰箭等。 由無線電追蹤鹿隻(n=19) 的活動模式顯示,一日24小時皆有鹿隻在活動,其中以17-18時,5-8時及23-24時為活動高峰,雌雄間有相當之差異。其活動之月變化而言,5至8月的平均活動率為13.38%,覓食率為22.17%,其中5月的活動率及覓食率皆高於其它月份雄鹿平均活動率及覓食率亦皆高於雌鹿,二者間亦有顯著差異。
      就復育鹿群之形態特徵而言,雄鹿各項特性皆大於雌鹿,雌雄隨年齡改變而有相當之差異,雌鹿約在3歲定型,雄鹿則在4歲時定型,在2歲至4歲間雄鹿與雌鹿之差異,體重在21-60%間,身長在2.5--10.3%間,肩高在9--23.2%間。,。由體重、身高及肩高3種特性測量值的相關係數來看,雄鹿之成長為肩高與體長同時增加,而雌鹿則以體長為主。
      計畫類別:[動物生態]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研究
      執行年度:保 78
      計畫主持人:王穎 陳輝勝 吳幸如 蘇銘言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