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台灣梅花鹿復育之研究(七十三年度報告)
      .梅花鹿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之研究  江樹生(無摘要)
      .台灣梅花鹿天然生育地之植群分析及其在墾丁國家公園內復育地點之勘選  蘇 鴻 傑
      .台灣梅花鹿之行為研究  王 穎
      .台灣梅花鹿年齡鑑定之初步研究  王 穎
      .台灣梅花鹿遺傳特徵之研究-(I)台灣梅花鹿的核型與血清型 宋永義 黃添美 程中江
      .台灣梅花鹿對常用粗料之消化率測試  楊錫坤 C.W. Cameron 傅以仁 施宗雄
      .台灣梅花鹿之血液學研究  董光中 楊錫坤 周繼發 施宗雄
      .台灣梅花鹿養殖現況調查研究  施宗雄 楊錫坤 宋尚美 黃國雄
      台灣梅花鹿天然生育地之植群分析及其在墾丁國家公園內復育地點之勘選
      一般咸信已在野外絕跡的台灣梅花鹿,在過去三四百年間,曾一度廣泛分布於台灣各地,而根據文獻記載,其族群數量最大的地區,則在台灣西部平原及山麓。本研究首先分析台灣各地之氣候變異,並劃分氣候區,然後分區調查其植物群落。梅花鹿最豐富之地區,為西北近海區、中西部近海區及西南區,其主要活動範圍在低海拔山地及平原,此種生育地之年平均溫度為17度C 以上,屬熱帶及亞熱帶,某年降雨量約在1200至2500mm間,然有80%以上集中於夏季,冬季則有程度不等之乾旱現象,此種夏雨型之氣候影響天然植物群之發育型態及構造,也與梅花鹿生存所需之植物食料來源息息相關。 根據實地調查及文獻研判,梅花鹿生育牠的天然植群有若干主要的林型及草原,並有局部出現之特殊植群型。在主要林型中,屬於熱帶常綠闊葉林的榕楠林型,多發生於山麓帶及溪谷,含有豐富的榕樹類及楠木類樹木,且有大量的陰性地被植物。在海拔較高之亞熱帶,此種森林之榕樹類減少,而楠木及其他樟科植物特多,可稱為楠木林型。
      最重要的林型,當屬半落葉混淆林型,由常綠之榕樹及大量落葉樹混合組成,以往在本省平原、山麓及乾燥山坡曾有大面積分布,並件有草原出現。在上述植群型中,均有梅花鹿可食之植物,提供了棲息及覓食場所。故梅花鹿之生育地宜有榕楠林、半落葉林及開潤的草地錢嵌配列,由目前人工飼養經驗及原來生育地植群分析研判,梅花鹿兼有食草及食葉之混合食性,故森林與草原兼備的環境才是最適宜之生育地。在過去衰亡的過程中,梅花鹿末如其他野生動物同山地遷移而延續其命脈,究其原因,當非山地之低溫所致,然本省山地雨量充沛,而低溫亦降低乾旱之效應,放在終年濕潤之中海拔山地,主要植群為濃密而連續之常綠闊葉林(暖溫帶雨林),草原及落葉林之稀少,限制了梅花鹿之活動及食物來源。 位於本省南端的墾丁國家公園,亦在梅花鹿往昔分布範圍內,其境內之植群型分布現況,經初步勘察顯示,雖有若干特殊的林型,為全省各地所罕見,然與過去梅花鹿最適宜生育地之植群比較,亦頗多共通之類型。目前養殖中心所在的社頂,與梅花鹿之生育地有相似之環境,惟因有大量牛羊放牧其間,植群型態已有改變,目前正計劃進行植群重建及改良工作,以符合梅花鹿之生存條件。在社頂以外之國家公園範圍內,今後仍將繼續全面踏勘,以尋覓適宜之地形,並配合具有榕楠林、半落葉林及草原配列之值物群,選擇若干地點,作為未來梅花鹿復育之用。
      台灣梅花鹿之行為研究
      鹿隻對環境的適應性,及其社會地位可由其行為的表現得知,為執行「台灣梅花鹿復育計劃」,本研究旨於由觀察分析台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之個體行為、社會行為、社會結構及日常活動模式,來建立梅花鹿之基本行為生態資料,以提供將來選取適合野放之核心鹿群之參考,及瞭解並追蹝鹿隻對新環境的適應性。
      自民國73年7月至74年6月,於台北市立圓山動物園,以隨機取樣、定時觀察單一行為、瞬間記錄群體活動及單一個體追蹝等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鹿隻之行為及日常活動模式。
      由初步觀察結果顯示,梅花鹿之個體行為可分為攝食、反芻、休息、位移、自我修飾、發情期常見之行為及其他如警戒、鳴叫等行為;社會行為則包括友好、威脅、打架、育幼及交配等。其一天之活動,受兩次餵食影響,以上午8時30分至10時及下午16時至18時,鹿隻走動、覓食、進食最頻繁,其他時間則多躺臥休息,偶有小群零星至食槽進食。其活動頻率因性別、發情季節而異,在非發情季節,公鹿之活動量較母鹿少,除進食外,大都臥地休息;在發情期間,公鹿打架行為發生之頻率及時間增加,攝食時間則明顯下降,而母鹿無此現象。打架行為多發生在公鹿個體之間,方式因鹿角之硬化程度及鹿角之有無而異。在無角及鹿茸期,其方式為咬對方背部、臀部,或以後肢站立,前肢騰空拍打;在鹿茸末期及硬角期,則以卡角鬥力方式為之,發生之時間及持續之長度不定,多在1分鐘以內,最長達半小時。公鹿社會地位之確定,隨發情期、個體身體狀態之不同而異,除位序最高者可由其他鹿隻對其退讓之行為及其交配行為判定外,其 他公鹿個體間之位序並不明題。
      鹿角之有無對鹿隻之社會地位有明顯的影響,觀察期間,因鋸角時間先後不一,造成位序較低而未鋸角者之位序提昇,而位序較高鋸角者位序下降,其對鹿群繁殖能力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於繁殖期間,雌鹿有「共同哺育」之行為,此種方式,是否為野生梅花鹿之育幼[,方式,亦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此外,梅花鹿生活的習性,及對復育鹿隻之選取標準,也都在討論之列。
      台灣梅花鹿年齡鑑定之初步研究
      年齡影響鹿的生育,明瞭鹿的年齡,有助於吾人對其個體生活史及族群繁衍能力的了解,進而預測族群未來的動態。故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發展出一套有效而可行的方法,以鑑定台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的年齡。目民國73年8月到74年7月至各養鹿場所,收集死亡鹿隻的頭骨,以冷凍切片法製作齒切片,於顯微鏡下觀察齒堊層年輪數目,由此推測年輪數與實際年齡的相關;並分別測量下顎臼齒的齒高與齒長比值,齒咬合面的象牙質與琺瑯質的面積比值,就此判斷鹿齒的磨損程度;同時調查鹿隻的年齡,生前的食性,以求得年齡、食性與牙齒磨損程度問的相關性。
      由初步結果顯示:台灣梅花鹿齒堊層的年輪清晰可見,四隻知齡鹿隻的實際年齡與推測年齡相符,同隻鹿的門齒與前臼齒年輪數相等;鹿齒的齒高與齒長比在0.60到0.70之間,與推測年齡間並無相關;年齡較大鹿隻的象牙質與琺瑯質面積比為0.8988,年齡較小者為0.8189 ,二者間有差異;除綠島外,台灣各地採用的鹿飼料大都相同,不致引起鹿齒磨損程度的差異;為掌握知齡鹿隻,動物園內有57隻鹿已上耳標,以進行年齡與生育能力的追蹝研究。
      至於梅花鹿的恒齒發育時序,各齒隻製作齒堊層切片的優劣順序與性別差異,社頂植被環境等對齒磨損程度的影響,及鹿隻年齡與生育能力的相關,都有待來年進一步研究。
      台灣梅花鹿遺傳特徵之研究-(I)台灣梅花鹿的核型與血清型
      梅花鹿包括許多亞種,分佈於世界各地,台灣本地種梅花鹿又名紅花鹿(Formosan Sika Deer;Cervus nippon taiouanus>為各亞種中體型最大者,分佈在全島中低海拔之平原及丘陵地帶,為本省特有之品種,近年又自國外引進梅花鹿,使台灣梅花鹿在血統上更形複雜。為使台灣特有亞種的梅花鹿成功的復育,判別各品系問的差異有其意義。梅花鹿之品系間外貌相差至微,遺傳上的差異是此段客觀而正確的鑑定依據。本研究以染色體之觀察與血型之判定為主,在核型分析、血球型及血清含鐵褐色蛋白(Tf)到做初步之探討。
      在染色體之核型分析上,發現梅花鹿具反芻動物之基本核型,大部份染色體呈「V」型。2n=64+XX(4X,60V+XX)。至於條紋染色法之處理是否能找出品系 間之差異,有待今後之開發。在血球型上,以台大11頭與台北市動物園9頭計20頭本地種梅花鹿做血球型之反應,發現無自然凝集反應而其自然溶血反應。其中只具溶血素原或溶血素者分別為45%與35%,兩者均無與兩者均具者分別為35%興15%。
      在血清型上供試35頭梅花鹿之Transferrin型及白蛋自型均無變異。另將22頭血清送往韓日龍仁自然農園,與韓國及日本奈良公園梅花鹿所採血清比較結果,在血紅素Hb-a上韓國種均屬a,a,型,而甲日兩種則都屬a型。在慢、大球蛋白型(Slow macroglobin)上三國均發現有變異,但其比例上韓日種77A/I3AB(6/1)與中日兩國之17/1與16月有極顯著差異。發現韓日之梅花鹿異於我國及日本,而合江梅花鹿與日本梅花鹿在血緣上則至為相近。
      台灣梅花鹿對常用粗料之消化率測試
      本試驗使用一歲齡台灣梅花鹿24頭,逢機分成三組,測試六種台灣常用粗料-狼尾草(Pennisetum purpureum)。天竺草(Panicum maximum>、銀合歡(Le-,ucaenal leucocephale )、盤固拉乾草(Digitaria decumbens)、乾花生藤(Arachis hypogaea )與乾甘薯蔓(Ipomoea batatas)等之消化率。每一粗科的試驗期包括二週預備試驗期與一週糞便收集期。在第二週預備試驗期開始時,鹿隻被移至代謝架。在糞便收集期間,每日收集餵飼料、剩餘粗料與糞便等樣品並冷凍保存以備乾物質、粗蛋白質、粗纖維、乙醚抽出物與總能量等項之近似分析(proximate analysis)。結果顯示出狼尾草、天竺草、銀合歡、盤固拉乾草、乾花生藤與乾甘薯蔓的乾物質表相消化率(apparent digestibility;%)分別為:65.64+2.53,45.49+5.80,.56.56+6.87,40.09+4.40,46.64 5.60與44.50土5.49;粗蛋白質表相消化率(%)為:76.18土3.18,53.78土5.35,71.34+3.74,52.92土5.64,51.80土6.37與54.23土4.55;粗纖維表相消化率(%)為:68.71土2.28,44.40土7.05,38.16土8.65,48.66土4.21,43.51土5.91與47.73土7.80;乙醚抽出物表相消化率(%)為:79.35土3.49,49.94土5.28,84.01土16.50,16.85士8.80,42.06土8.80與37.84士9.08;總能量表相消化率(%)為:64.0土3.01,46.67土5.92,53.86土7.51,35.66土4.94,44.23土6.07與38.58土6.24。
      台灣梅花鹿之血液學研究
      本研究係以建立台灣梅花鹿血液學之基本資料及臨床實驗診療之參考為目的。供試鹿隻包括於代謝架中分別飼予銀合歡、乾甘薯蔓或乾花生藤者等各8頭。或在正常舍飼(狼尾草十精料)狀況下者24頭。代謝試驗組於飼養兩週後與正常舍飼組分別以物理方式固定,自頸靜脈採血,測定血容比(Packed cell volume;PCV)、血紅素值(Hemoglobin;Hb)、紅血球數數(Erythrocyte count;RBC)、自血球數(leukocyte count;WBC )、血漿總蛋白質(Total plasnna protein;TP)及平均紅血球容積(Mean of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紅血球血紅素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平均紅血球血紅素濃度(Mean corpl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結果顯示以銀合歡組、乾甘薯蔓組、乾花生藤組及正常舍飼組之Hb值(g/dl)依序分別為18.2土2.4、18.4土0.9、19.7土1.7及17.1土2.2;PCV (%)為55.9土10.0、47.9土5.2、46.0土4.0及35.3土5.3;RBC(M/mm3)為13.99土2.48、16.82土2.43、15.55土1.39及12.44土1.97;WBC'(個/mma)為4490土463、3356士923、3518土958及4262土967;TP(g/di)為8.2土0.6、7.9土0.5、7.1土0.6及6.9土0.5;MCV(fl)為40﹒9土3.9、29.1土5.9、30.4土1.6及28.75土3.97;MCH(Pg)為13.2土1.4、11.2土2.0、13.5土2.7及13.9土2.0;MCHC(g/dl)為32.9土3.2、38.7土2.6、43.0士2.9及48.74土3.65。其中除Hb及RBC外,於組間均具有顯者差異(P之O.05)。此外,正常舍飼組之血凝時間為4.1土0.5分鐘,肛溫為40.0土0.7度c。所有血樣均有鐮刀形紅血球存在。本研究顯示鹿隻血液學數值受飼養條件之影響極大。
      台灣梅花鹿養殖現況調查研究
      本調查之目的在於收集台灣地區台灣梅花鹿之基本撫育情形與飼養管理資料和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加以統計分析,除建立台灣梅花鹿之基本資料外更期能對將來台灣梅花鹿的復育計劃有實質上的助益與參考價值。自各地縣市政府獲得各養鹿戶姓名與地址,逐戶寄出調查表,並採逢機區集設計法由名冊抽樣選擇75戶台灣梅花鹿飼養場進行實地訪問。本調查共計發出調查表1,158份,回收308份,其中真正台灣梅花鹿飼養戶計94戶。經整理後發現回函資料與實地訪問所得資料極為相近。由調查知悉可利用粗料之種類、鹿隻食慾均隨季節而異,管理方式亦受公鹿在配種季節之凶暴而有差異。飼養管理與鹿舍建築亦隨地區而異。由調查發現目前養鹿戶最大困擾為缺乏專門鹿隻獸醫技術之配合與正確飼養管理知識之不足。本調查所得資料與相關文獻比較,顯示出具有極大參考價值。
      計畫類別:[動物生態]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研究
      執行年度:保 18
      計畫主持人:王穎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