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墾丁國家公園亞熱帶雨林永久樣區之調查研究
      一 、 木本植物部分
      在恆春半島南仁山區萬里得山東側設立三公頃永久樣區 ,由1200個 5X5小樣區所組成。首先在每一小樣區中分別對胸高直徑 1 公分以上的木本植物進行調查,每一株植物均給予號碼標示,做為以後追蹤複查的依據。
      藉由雙向列表分析法分析,可將樣區分成迎風區及背風區兩群植物社會。迎風坡主要組成樹種為殼斗科、茶科、冬青科和八角茴香科等植物,應屬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範圍,且此群植物與台灣北部迎風稜線的植物社會頗為相似。背風坡則有榕屬植物及,附生蘭花、蕨類等植物,可將其歸入亞熱帶季風雨林。如再細分 , 迎風區社會包含強風區及緩風區亞型,而背風區社會可分為背風及溪谷兩亞型。 迎風區和背風區在樹種組成、密度和歧異度上均有差別 。 
      依樹種在樣區的分佈情形,可將其大略分為四大類型,一是迎風坡型,二是溪谷型,三是背風坡型,四是廣泛分佈型;其中一 、二兩型甚易區分出來。族群結構分析結果顯示四種不同類型的樹種大多更新良好。 迎風坡樹種有部分被以往學者列入稀有植物,但在此區域卻數量頗多,實乃由於此區域特殊的氣候條件所致。即多風多雨,光線充足,這樣的生育條件保存了此類植物,此事實將提供此區域稀有植物保育的理論基礎,即保育生育地為維持物種多樣性之唯一途徑。永久樣區的設立,除了能確定稀有植物族群外,更奠立未來追蹤複查,甚至保育的依據 。
      二 、 地被層植物 於南仁山區三公頃永久樣區內設7條5x300m東西向帶狀樣區,以截線穿越法,調查區內草本植物之覆蓋度及組成,以建立永久樣區更完整之資料,並首度嘗試進行林下草本植群的分類。
      共記錄 94種植物,排除部份非木質藤本及樹蕨類等,計得74 種草本植物。除少數屬恆春半島、綠島及蘭嶼分佈型之植物外,其他均屬本省低地森林林下草本植物,且大部份均為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種類組成以蕨類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為主,優勢度集中於少數種類。
      經由雙向列表分析法 (TWINSPAN) 將樣區切分成 2 大類型,分別為迎風坡型與背風坡型,可再細分成四個亞型。二大類型間優勢種類明顯不同,迎風坡以單子葉植物為優勢,背風坡以蕨類植物為優勢,反應出二型生育牠的差異。同時將草本植群分類結果與樹冠層之結果比較,二者結果頗為吻合,因此由林下層亦能精準反應生育地的異質性。 以典型對應分析法(canonj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js,CCA)分析與植群變異相關的環境因子發現坡向、風力效應與海拔高度三因子與植群變異具相關性 而直接反應草本植群差異的因子應為水分因子。 根據植物分佈生育地之差異可分成三種不同的草本植物分佈類型 (distribution pattern),分別為迎風坡型植物、背風溪谷型植物和廣泛分佈型植物。
      三、土壤性質 在台灣南部墾丁國家公園園區內的南仁山區與萬里得山區,分別依不同地形在兩條截線路徑上選取五個代表樣體及一公頃植物樣區,以進行土壤性質、化育作用與其周圍環境因子間關係之研究 。
      研究結果顯示,土壤樣體之特性及化育作用與其所在地形之位置及坡度有關,尤其是表現在土壤剖面形態特徵與理化性質上。在較低且稍陡的山腰處,生成簡淋溶土(Hapludalfs);但在較高而平緩的山頂處, 則因較強的風化與化育作用而生成老潤極育土 (Paleudults)。因此提出一條與坡度作用有關的化育路徑,以便說明該區域之物質移動與成土過程。一公頃永久樣區內,10㎝ 土壤樣品分析結果顯示,有機碳及有效性磷在各地形間無顯著性差異,在深度0-20㎝ 處,pH 值、有效性氮、交換性鉀、鈉、鈣、鎂、鋁及陽離子交換能量等土壤性質於四種地形間則有顯著差異。 RDA 分析結果顯示土壤,性質之差異與海拔高度及坡向有關,與迎風型及育風型植被類型亦有關聯。迎風坡 (東北坡 )土壤之鹽基飽合度較高,育風坡之有效性氮及交換性鉀較高。背風坡較高處之土壤含有較高之交換性鋁,反之迎風近溪谷處之土壤中, 交換性鎂及鈣含量最高,PH亦高。
      計畫類別:[植物生態]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研究
      執行年度:保 85
      計畫主持人:謝長富 陳尊賢 孫義方 謝宗欣 鄭育斌 王國雄 蘇夢准 江斐瑜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