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長期生態研究─人為活動對海域生態衝擊長期監測研究
      摘要
      分支計劃一 墾丁國家公園海域之廢水排放監測
      本計劃分別於民國90年7月、9月、11月、91年1月及3月共5航次,採集墾丁國家公園附近沿岸海域共19個測站之水樣,分析各水質因子。結果顯示,該海域各測站之水溫介於23.9~33.3℃之間,鹽度介於0.19~34.49 psu之間, pH值介於7.83~8.61之間。溶氧量介於5.68~14.0 mg/l之間,而溶氧飽和度則介於84.8%~200%之間,,值得注意的是,pH值最高值及次高值分別出現在萬里桐、後灣及香蕉灣測站,而該等測站同時具有較高溶氧量及溶氧飽和度,顯示當時可能由於水體中浮游植物正進行強烈的光合作用,增加了水體的pH值,整體而言,墾丁國家公園附近沿岸海域各測站之pH值與溶氧量及溶氧飽和度,大致呈現正相關之趨勢;再由五天生化需氧量測值介於0.1~3.0 mg/l之間,結果發現溶氧飽和度最低值及五天生化需氧量之最高值,皆出現在保力溪口測站,此結果進一步證實該海域已遭受保力溪河水所輸出耗氧性污染物質之影響。硝酸鹽分析結果介於0.001~1.8 mg/l之間,亞硝酸鹽介於nd~0.159mg/l 之間,磷酸鹽介於nd~0.129mg/l之間,矽酸鹽分析結果介於0.046~7.232 mg/l之間氨氮介於nd~1.74 mg/l之間,由分析結果顯示墾丁國家公園附近沿岸海域部分測站含有較高的營養鹽,其主要分別是保力溪、港口溪、石牛溪及各遊樂區的人工溝渠等人為活動之來源。濁度分析結果介於0.40~111 NTU之間,其中最高值出現在七月大雨過後之風吹砂測站,其餘濁度較高值之測站分別為保力溪、港口溪及凱撒飯店,其原因主要是受到雨水沖刷陸地土壤,使溪水挾帶大量懸浮顆粒進入附近海域所致。綜合以上各項結果,本計劃調查區域之海域,資料顯示部分測站水體已遭受耗氧性污染物質之影響,此外受到雨水沖刷陸地土壤,使得部分海域濁度偏高,相信對該海域生態環境,特別是珊瑚之生長環境條件,已造成相當程度之影響。
      分支計劃二 墾丁國家公園海域之遊憩活動調查監測
      由遊憩活動及行為的觀點對墾丁地區所有遊憩行為及規模進行訪談、統計及浮潛調查,探討各種遊憩行為對海域生態造成衝擊的可能方式,最後探討浮潛活動對海域珊瑚所造成的可能衝擊或影響。調查結果墾丁地區遊憩活動統計海陸域活動共17項,其中陸域活動約四百萬人次,住宿約170萬人次,浮潛約19萬人次,水肺潛水約5600人次,營業性浮潛潛點7處,水肺潛水潛點17處,漁獵潛水潛點15處。遊憩活動對於環境的的衝擊最主要在於污水、垃圾、海岸開發及直接破壞,其中潛水及海岸活動對於珊瑚礁的衝擊並無明顯可見的效應,宜進一步量化並建立評估體系作為日後管理之參考。
      分支計劃三 墾丁國家公園海域之漁業活動
      本漁業計劃從90年5月到91年3月份調查有以下幾項重點: 1、墾丁地區海產店主要食用魚類漁獲種類有,計有:鸚哥科(Scaridae)、刺尾鯛科(Acanthuridae)、鬚鯛科(Mullidae)、笛鯛科(Lutjanidae)、雀鯛科(Pomacentridae)、烏尾冬科(Caesionidae)、科(Carangidae)、藍子魚科(Siganidae),季節性魚類:舵魚科(Kyphosidae),較不常見或較少魚類:二齒魨科(Diodontidae)、白鯧科(Ephippididae)、鮨科(Serranidae)。 共計有12科30種以上之魚類,總計8戶標本戶7個月總漁獲重量44037kg,購買金額8034375元。 2、恆春區漁會漁民標本戶88年度10月至91年3月總計捕獲觀賞魚種數量21882隻,交易金額2,522,060元,統計40 科117種魚類,其中以鰻鯰科3,910隻、雀鯛科2,354隻、隆頭魚科834隻、蝴蝶魚科684隻最多。 3、恆春區漁會90年7~12月份及91年1~3月份主要拍賣食用魚種計有8個月份總漁獲量356,647 kg魚獲金額46,476,963元。 4、岸邊垂釣部分,後灣及出水口是釣客最多的地方。白天多數以輕磯釣為主,晚上則以重機釣為主。冬季輕磯釣的熱門目標魚種以白毛、黑毛、雙帶烏尾冬,此外也有鸚哥科、籃子魚科、雀鯛科、刺尾鯛科,晚上重機釣則以魚旨科、笛鯛科大型魚種為主,例如:紅曹、石斑魚等,灘釣之熱門目標魚種沙梭。
      分支計劃四 墾丁國家公園地區棲地破壞之監測
      調查期間在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選擇20點測站,每月進行一~二次濁度資料調查,共進行十五次採樣。調查結果顯示,各次採樣中以90.7.13採樣之平均濁度58.25 NTU最高,其餘十四次採樣平均濁度則都在10 NTU以下,各次採樣濁度也較相近,平均濁度值分別位於2.67~9.44NTU之間。由十五次的採樣平均濁度資料而言,由夏天雨季的7月到冬季枯水期的1、2月間,平均濁度是逐漸的下降,在1、2月間達到最低點,由此可見,水中之懸浮沉積物應大多是由夏季大雨於陸地上帶入海岸。就各測站平均濁度而言,以港口溪口50.54NTU最高,其次為保力溪口40.18NTU,而以砂島0.39NTU最低。依據各測站平均濁度將其區分為高沉積區:港口溪口、保力溪口、風吹沙北端、小灣、港口溪內、石牛溪口。中高沉積區:、南灣、後壁湖漁港外、船帆石、後灣。中低沉積區:香蕉灣、佳樂水、入水口、萬里桐、白沙。低沉積區:龍坑、雷打石、下紅柴坑、出水口、砂島等四個區域。
      沉積物的物性和化性分析顯示,下水堀粒徑較細,屬於粉泥,其中粉泥/黏土含量高達26%,篩選度不佳,為一沉積型環境。萬里桐、出水口和入水口等珊瑚礁環境的粒度是中等粗砂,粉泥/黏土含量皆小於1%,篩選度屬於中等佳和尚佳的情形,受到環境的擾動較大,比較不易沉積小顆粒;沉積物的全氮含量(0.009%<)和全有機碳含量(0.07%<)值都很低。而跳石含有較多的粉泥/黏土(14%),呈細砂類別,篩選度屬不佳,為一沉積型環境;沉積物的全氮含量(0.031%)和全有機碳含量(0.29%)值卻都較其它三地的珊瑚礁區高。由濁度及空拍照片資料顯顯示,墾丁國家公園海域懸浮固體分布主要應是以大範圍水源區水土保持問題造成,如高沉積區及中高沉積區大多是直接受到河口區帶來的大量沉積物所影響,而低沉積區及中低沉積區距離河口區都較遠,影響也較輕微。但可能仍有部分地方水土流失或其他人為因素之影響,如後壁湖漁港外屬中高沉積區,便可能受到後壁湖港口內污水之影響造成。
      計畫類別:[規劃]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研究
      執行年度:保 113
      計畫主持人:邵廣昭等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