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墾丁國家公園考古民族調查報告
      為求更深入瞭解恆春半島更前遺址之文化性質和內容,同時為瞭解該地區的土著與漢人的社會習俗,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作第二年調查計畫。在這一年的計畫裡,發現了六處新遺址,其中四處為石板屋遺址。此外還對原已發現的遺址作進一步調查和試掘,經過兩年來的考古工作,對該地區的史前文化可以說有了相當的認識。
      對墾丁地區各文化的年代,據新作出的碳十四年代數據稍作修整,最早的一層先陶 文化,即鵝鑾鼻第一文化相,據龍坑遺址新作出的年代,再經年輪校正,可早到6500~ 7000年前,持續到約5000年前,其後的墾丁文化的年代大約始於5000年。鵝鑾鼻第三文化相,據番仔洞的碳十四年代,推測或可早到3800年前。鵝鑾鼻第四文化相,約始於3000年前,但持續到很晚,嚮林文化相的內涵和時代皆不十分清楚,其早期約與第四文化相相當。龜山文化相,所作的碳十四年代約為1500年前,與推測的年代相當。
      墾丁地區的石板屋遺址,其年代可早到五百年以上,被認為是排灣族祖先所留下的,因為不論房屋的建造方法和房屋的形式都和晚近排灣族的石板屋相同。在社頂所發現的方形石棺,為排灣族祖先所留,時代較石板屋遺址晚得多。
      恆春地區之古文化,時代較晚的排灣文化相、阿美文化相與現存之排灣族、阿美族應有傳承上的關聯,西拉雅文化相,雖然西拉雅族在今恆春地區己不可考,其與後來出現在文獻上之西拉雅支族馬卡道族不見得一定有傳承上之關聯。但是,可確定的是馬卡道族在一百多年前仍分布在今恆春鎮山腳里附近。就今日民族學文獻的記載,恆春地區之士著有排灣族、阿美族及卑南族三族,排灣族主要分布在今恆春之仁壽里、龍泉里、滿州鄉之永靖村,其親族組織既非父系亦非母系,而是雙系合併家系制,社會組織是由貴族及平民組成的階級社會。阿美族主要分布在今日滿州鄉之九棚與永靖兩村,傳統的阿美族是母系社會,有年齡階級及會所制度。卑南族分布在滿州鄉之滿州村、里德村、永靖村、港口村與恆春鎮之仁壽里,皆屬排灣化之卑南族,卑南族為母系社會,亦有年齡組織及會所制度。 恆春地區之漢人,大部分為二次移民,閩南籍主要可能是經海路,出高雄、臺南、澎湖等地 遷來。客籍主要經陸路,由內埔、潮州等地遷入恆春地區,另據本次問卷調查已將恆春、車城、滿州等地之各里發展,及其較大姓氏,與宗教活動做一概略綜述,可做為將來對恆春地區漢人社會的發展、遷移的研究基礎。
      報告分為六章,在第一章綜述歷年來公園區的考古工作。第二章對一年來新發現的遺址以及數處複查的遺址敘述與討論。第三章主要討論石板屋遺址與排灣族關係,以及晚近的方形石棺。第四章是對公園地區史前文化的綜述以及年代的討論,自鵝鑾鼻第一史前文化直到晚近的排灣族文化。第五章討論土著族各社在清代的分布及人口變動,並對其文化習俗做了一般性敘述。第六章主要探討漢人對恆春地區的開拓。最後一章建議對古蹟遺址的維護。
      計畫類別:[人文史蹟]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研究
      執行年度:保 37
      計畫主持人:黃士強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