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墾丁國家公園熱帶海岸林復舊造林技術研究
      熱帶海岸林原分佈於恆春半島,現僅殘存於香蕉灣,為臺灣特殊之稀有林型,早期即備受學術界之重視。自1933年日據時代,香蕉灣海岸林被劃定為天然紀念林;1973年臺灣省林業試驗所與林務局將之劃為自然保護區,為臺灣稀有之特殊林型保護區之一;1982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將之劃定為生態保護區。自此,其生態環境始受到較為嚴密之保護;然而,由於面積之偏狹,易受人為及自然因子之干擾,均使此生態保護區受到嚴重之破壞。對於如此偏窄及臨近人為活動區域之保護區,將其周圍環境自然化,以成立緩衝帶,實有其絕對之必要性(張惠珠等,1985)。
      觀之目前保護區四周 ,已往之海岸林均已被開闢為稻田或瓊麻田,欲將其恢復自然狀態,固可廢棄耕作,使其自然演替,但此種演替之速度甚慢,1883年Krakatan島毀於火山爆發後,再演替至棋盤腳的植物社會費時50年。張惠珠等(1985)對香蕉灣海岸林之調查研究亦指出其天然更新人為影響極受限制。因此,若欲以較快速之方式,恢復其自然狀態,惟有訴諸人為協助重建舊有生態體系之方法。
      所謂復舊,係指利用生態原則以人為方式協助,將原有植被受破壞之區域,改變至其恢復原有舊觀之狀態。進行此工作,首先需對該地之自然生態有所認識,參考前人調查資料(佐佳木舜一,1933;王仁禮,1948;張慶恩,1960;Li et Keng,1950;Wang,1975;陳玉峰,1984、1985;張惠珠等,1985),惟過去皆偏重有關分類及植物地理之研究,對生態與自然演替較少有論述。再者,對於各種樹木之開花結果期、生育習性、種子採收與貯存方式、育苗管理方法、苗木生長速度乃至造林方式均需有深入之了解。有關這方面之研究則較缺乏,僅李順合(1948a.b)、何豐吉(1968,1971)、楊武俊(1984)調查過部分林木之花果期;王仁禮與廖日京(1959)觀察部分林木種子之性狀及發芽情形;劉業經(1958)、鄭石先與彭茂雄(1977)、劉王平(1978)等氏對若干林木之造林方式亦有報導。 本研究以上述之調查及研究為基礎,對海岸林主要林木之開花結果期.種子各種性狀、做深入之觀察、研究較佳之採種、洗種等種子處理與育苗方式,並探討幾種造林方式之優劣,俾對今後恆春地區海岸復舊造林提供可行之方法。
      計畫類別:[植物生態]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研究
      執行年度:保 6
      計畫主持人:徐國士、邱文良、張惠珠、呂勝由、林則桐、朱成本、范發輝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