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台灣梅花鹿復育研討會專輯
      梅花鹿復育計畫簡介  王穎 楊慧娟
      .The effect of sika deer on vegerations of japan  Horng-jye Su
      .松果腺對牡鹿鹿角與生殖周期之影響  楊錫坤
      .鹿隻疾病診療分析及病因探討  王俊秀 徐慶霖 董光中 李衛民
      .鹿隻攝食行為之探討  夏良宙
      .鹿場圍籬  程中江
      . 鹿舍策畫  夏良宙 程中江
      .墾丁國家公園社頂地區之植群生態與演替  蘇鴻傑 楊勝任
      .台灣梅花鹿興台灣水鹿染色體核型之研究  宋永義 夏運照 楊世華
      .軸鹿在熱季與涼季中之血液學數值  楊錫坤 施宗雄
      .台灣梅花鹿雄性間敵對行為之研究  王穎 詹世琛 王侯凱
      .鹿隻腦脊髓絲狀蟲症及其血液學變化之探討  王俊秀 光中 徐慶霖 陳鵬文 邱雲棕
      .鹿隻保定方法之探討  王俊秀 董光中 徐慶霖 楊忠亮 劉聖明 施宗雄
      梅花鹿復育計畫簡介
      台灣梅花鹿是台灣特有亞種,在三、四百年前,在台灣中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地常可見到梅花鹿的活動,然近年來,由於居民無限制的捕捉和因農地開發造成棲息地受破壞,導致野外梅花鹿族群數量銳減。據馬卡拉博士(Dr﹒Dale R﹒McCullough)於民國69年在台灣進行之調查報告中指出,野生台灣梅花鹿可能已於民國58年在野外絕跡,目前僅能在動物園及民間鹿場憑吊其奔躍野外的雄風了。
      近年來,生態保育工作在國際間極受重視,台灣梅花鹿亦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世界受破壞和瀕臨絕種的鹿種之一,野生梅花鹿雖已在野外消失,但在動物園和民間鹿場仍飼養不少的梅花鹿,為何國內仍需進行台灣梅花鹿復育的工件呢?或可由下列數方面說明之。首先就歷史文化上而言,鹿在歷史上向來被視為吉祥之獸,晉祿之兆,在醫藥、經濟、宗教等方面,亦有相當的影響,而在台灣早期開發史上,台灣梅花鹿是先民和原住民主要經濟活動來源,對於先民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型態影響很大,是故從事梅花鹿復育計畫有其歷史文化之意義。另就品系存而言,台灣梅花鹿是台灣特有亞種,屬於偶蹄目、鹿科、花鹿屬、是梅花鹿13個亞種中體型較大者,目前在民間鹿場中雖有大量蓄養梅花鹿然多基於經濟效益,或有與其他種雜交的可能,影響本土固有的品系;此外飼養的族群,其野外特徵和求生本能多已改變,一旦環境轉變,可能會導致目前族群之衰敗或滅亡,因此如何恢復其野性,保持原有台灣梅花鹿之品系,乃是推展梅花鹿復育工作原因之一。此外就生態觀點而言,自然界對於生態平衡的達成,有其自我調適的功能,但若人類開發及利用自然的速度太快,則會使得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的運作產生危機,而台灣梅花鹿在野外絕跡,就是人們破壞自然平衡的先兆,是故希望藉著台灣梅花鹿復育計畫之推行,作為人們恢復台灣原有生態體 系完整性之先驅。再就遊憩,教育觀點而言,台灣梅花鹿是台灣較大型且美麗的鄉土動物,希望藉著復育計畫之推行,能促進國人對生態和野生動物保育的認識及重視,喚起大眾愛護我們的自然環境,提昇國內遊憩之品質。 是故整個梅花鹿復育計畫之推行,無論就歷史文化、生態保育、品系維護及教 育等觀點而言,皆有其重要性。
      梅花鹿復育計畫的構想是已故東海大學甘愫善博士(Dr. S. Lee Campbell)於民國72年時提出者,她指出「重新引入培育計畫的緊急性和重要性並不會因目前在動物園或鹿場中存有相當數量的鹿群而減少,事實上,這些可提供人類經濟資源的馴育鹿隻,已逐漸喪失其與生具有之特徵和求生的本能了,被馴養的鹿群和野生狀況下的鹿群是絕對不同的」,牠的構想獲得亞洲協會謝孝同博士之贊同,並經前內政部營建署署長,現內政部張次長隆盛先生,行政院張政務委員豐緒先生及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之支持與協助,邀請了國內各界相關專家組成「台灣梅花鹿復育研究小組」,做為執行復育研究計畫之核心。台灣梅花鹿復育研究計畫乃據行政院核定的「台灣地區自然生態保育方案」所擬定,由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辦理。
      The effect of sika deer on vegerations of japan
      The vegetations of Japan in a few areas and islands inhabited by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were reviewed with respects to the effect induced by deer. Heavy grazing of deer resulted in the prominence of grazing-adapted plants. They are either unpalatable plants which escape from herbivory, or preferred forages with rosette or pro- strate growth forms and high resistance. Other palatable plants with erect, branched and tufted grwoth forms decreased or disappeared due to grazing and browsing. Thus tall grasslands shifted towards short grasslands on increased grazing pressure. The Sika deer are mainly supported by open grasslands. Variations of seasonal diets have been noted. Forests served as shelters and partly feeding sites were mostly changed in their composition of undergrowth. Large quantities of unpalatable plants found in lower stories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rests browsed by deer. The regeneration of forest was inhibited under long term browsing. These informations provide basic knowledge referable to the reintroduction program of Formosan sika deer. Prospects on this program has been discuss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se reports.
      果腺對牡鹿鹿角與生殖周期之影響
      原產於溫帶地區之鹿隻,均屬於短日照生殖者一在光照時間縮短時配種。鹿角周期之進行亦與日照長度之變化相配合一在日照長度增長時生長鹿角,在日照長度縮短時脫去茸毛並硬化。硬化後之鹿角則在配種季節後不久(在遠位掌骨鹿)或在翌年春季(在近位掌骨鹿)脫落。在恆走光照時間之條件下,鹿角仍能規則地更替,顯示出:鹿隻體內具有一年牲節律控制著鹿角與生殖之周期,光照僅為調整此一節律之外在振動器之一。去除松果腺之試驗,顯示出松果腺為光照影嚮生殖之媒介器官之一,但並非唯一媒介者。松果線對生殖作用具有雙面效果,蓋在短日照下,松果腺對性腺活動具有刺激效果,而在長日照下,卻具有抑制效果。Melatonin係松果腺分泌物質之一,以此給予牡鹿可使之提早情慾季節之起始,故Melation可能係松果腺傳訏光照訊號過程中重要之分泌物質。
      鹿隻疾病診療分析及病因探討
      自民國75年1月至77年7月止所進行鹿隻疾病診療,依其鹿種病例可分為台灣水鹿(179例;53.59%)、台灣梅花鹿 (109例;32.63%)、紅鹿(11例;3.29%)、 鹿(18例;5﹒39%)斑軸鹿(10例;2﹒99%)、羌(5例;1.50%)及 鹿(2例;0.60%)。 在137個有病原性診療病例中,依其病原分類: 1.細菌性(82例;59.85%)、計結核菌症(65例)、腸毒血症(13例) 大腸桿菌(2例)、巴斯德桿菌肺炎(1例)及放射線菌症(1例) 2.黴菌性皮膚炎(26例;18.89%)。 3﹒寄生蟲性(29例;21.17%),計絲狀蟲症(15例)、隱孢于蟲症(8例)及虱(6例) 在197個一般性疾病及未知病原之診療病例中,依其系統分類:
      1﹒皮膚及其附屬部份(66例;33.50%) 、計腳蹄過長(43例)、膿庖(11例)、創傷(7例)、腫瘤(3例)、及鹿茸折斷(2例)
      2﹒運動系統(37例);18.78%) ,計跛行(32例)及骨折(5例)
      3﹒循環系統(20例;10.15%) ,計貧血(14例)、全身性脈管炎(3例)、休克(2例)、及腦出血(1例)
      4.呼吸系統(16例;8.12%) 吸入性肺炎(1例)
      5.消化系統(16例;8.12%) 、計肝散發性壞死(3例)、瘤胃鼓脹(3 例)、瘤胃異物(3例) 瘤胃停滯(2例)口腔潰瘍 (2例)、肛門閉鎖(2例)及肛門屢管(1例)
      6﹒生殖系統(6例;3.04%) 計難產(2例) 子宮內膜炎(2例)、流產(1例)及胎衣滯留(1例)
      7,泌尿系統(5例;2.54%),計間質性腎炎(3例) 腎囊腫(1例)及尿道結石(1例) 。
      鹿隻攝食行為之探討
      鹿科動物的種類相當多,並非每一種鹿的攝食行均類似,本篇之主要目的在綜合現有已發表之重要報告並加以討論。紅鹿是目前研究較多的鹿科動物之一,牠的攝食頻度和時間相當高,在原野,牠可消耗1O~l1小時以上的時間攝食,鹿科動物大部份擁有本身之吃草地域(Home range),這種面積的大小與很多因子有關,包括季節及性別等。鹿為什麼要啃樹皮,至今只能說在某些情況下會發生此種現象,至於它的真正原因雖有各種假說,但至今並不十分明瞭。影響鹿的攝食因子相當多包括食物的品質和量、社會行為、風速、季節、生理狀況、體重和代謝速率等。文中可看出鹿在攝食行為上具有適應性,亦即雖然牠有選擇食物之現象,但當食物不足時牠會退而求其次。但在吃草地域上牠相當固定在某一地區吃草較少遷移。
      鹿場圍籬
      好圍籬的條件是耐用,效果好,易施工及經濟,但要完全達到這四項條件是不太容易。本文之目的則在討論如何設立一個好圍籬,圍籬設立的目的在使籬內的動物不能出來,而籬外的動物不能進去。要達到這目標必先瞭解設立圍籬之基本要件,包括籬柱,圍籬線和輔助設立之設施。籬柱設立時應注意到耐用、穩固、高度要恰當,例如喜歡跳躍的鹿就應有較高的籬柱,然而籬柱中並非所有柱子都應該一樣粗,吃力多的較粗例如端柱和轉角柱,吃力少的較細,例如線柱。如此在設立上才能較經濟。當然設立籬柱之初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先將地形勘察好,如此才能於設立之時不致因地質及地形之不當導致施工上的困難。籬柱設立好後緊接著是架設網線。選擇材料時應注意到其耐用性且要效果好。目前網線中以高張力網最為圍籬使用者所喜好,其原因在於它耐久、效果好、將網線釘上籬柱時就應注意到U型釘的釘法、網線拉緊之程度、網線接頭之接法,網線離地面之高度等及地形不平時如何以地牛將網線稍微拉下以防止小鹿由下方溜出。當然架設圍籬最重要的還是要事先瞭解為什麼要設置這圍籬;如何佈置外圍圍籬而又如設立內圍籬;內圍籬設立是用以輪流放牧,還是做不同動物放養之用或是圈養鹿隻在不同環境下瞭解牠的習性。
      鹿舍策畫
      本文主要是討論鹿舍策畫上應注意的事項。首先討論與鹿舍設計有關的鹿之體型、鹿之行為、環境和鹿之關係;並將在鹿舍設計之整體面上,特別考慮到與上述有關鹿的問題之對照,最後將有關鹿場中作業區之設計詳細討論並將其設計之基本精神敘述於文內。
      墾丁國家公園社頂地區之植群生態與演替
      墾丁國家公園之社頂梅花鹿復育區內,經採用80個植群樣區及13項環境因子之多變數分析,發現本區之植群變異,主受演替度所影嚮,係由放牧干擾所誘導,土壤水分則促成植群組成之細部變化,致可分為兩種相思樹林型及五種草原類型。在輕度放牧地點,可見有五節芒一長穗木型之高草原;放牧壓力較強之地,則形成紫果馬唐一竹節草型低草原;另有芒稷一圓果雀稗型及土香一狗牙根型低草原偶而出現;動物所不食之植物,常大量衍生為長穗木型之闊葉草原。當放牧壓力減輕或消除時,植群之演替可由低草原向高草原發展,並逐漸恢復原有之相思樹林。由於過去之長期放牧,目前社頂具有森林與草原之鑲嵌配列,在己設立之圍籬內,更因放牧之解除,五節芒之高草原正遂漸增多,此種植群構造頗接近台灣梅花鹿之過去生育地,亦與日本梅花鹿及亞洲南部野生鹿種之棲息環境頗為相似,預料將可提供台灣梅花鹿之復育環境。
      台灣梅花鹿興台灣水鹿染色體核型之研究
      台灣梅花鹿與台灣水鹿為本省特有的品種,但對其遺傳上之基本研究很少。本實驗以雌性與雄性台灣梅花鹿及雄性台灣水鹿為材料,採血做細胞染色體核型之研究。血液經細胞培養3天後,予以離心收穫,做成細胞懸浮液、滴片、染色、鏡檢、照像。
      結果發現台灣梅花鹿之染色體數雖有不同變異,但平均90%以上呈現2n=66,台灣水鹿2n=62。染色體之形狀具反芻動物之特徵,以「V」型之Metacentric為主。梅花鹿具 4個大X型兩性染色體為大V型所組成。水鹿則具8個X型,其中第一大對與第二大對X型與梅花鹿之X型相近,而另4個則屬較小X型。但梅花鹿與水鹿染色體之臂數相同均為70。在其演化過程為兩V型染色體之結合而成X型或原有X型而分離成兩個V型尚無法定論。 而台灣梅花鹿、台灣水鹿及紅鹿間之演化遺傳關係乃需以染色體條紋染色法來研究其X型染色體與V型間關係。又在台灣梅花鹿之第一大對染色臂端有明顯之「衛星小體」之染色體為特徵。
      軸鹿在熱季與涼季中之血液學數值
      本試驗之目的乃在探討軸鹿(Axis axis)在熱季與涼李之血液學數值。本試驗共使用健康軸鹿5頭,分別於熱季(七月)與涼季(二月)中,以物理方式固定鹿隻,自頸靜脈採集血液樣品,進行各項血液學測定。
      結果顯示出鹿隻在熱季與涼季中,各項血液學數值依序為,血紅素濃度(Hb;g/dl ):16.08土1.95與19.32土1.17;紅血球數(RBC;l06/mm3) :17﹒18+2.21與21.74+1.61;血容比(PCV;%):41.30土4.92與55﹒40土4.53;平均紅血球容積(fl):24.36土4.57與25.68土3.h2;平均紅血球血紅素含量(Pg/RBC):9.50土1.97與8.94土1.01;平均紅血球血紅素濃度(MCHC;g/dl):38.98土2.45與35.54土0.92;血漿中總蛋白質濃度(g/dl):7.32土0.48與7.76土0.89;白血球總數(103/mm3):4.28土1.69的與6.55土2.35。上列項目中,Hb、RBC與PCV均顯著受季節影響(P之O.O5>;血液在熱季較在涼季稀薄。白血球總數及其分類計數則兩季節間無顯著差異(P>0.05)。
      台灣梅花鹿雄性間敵對行為之研究
      自民國73年7月至76年1月在台北市立圓山動物園及76年10月至77年3月在墾丁社頂臨時鹿舍觀察雄梅花鹿之敵對行為,以明瞭此行為對個體間社會地位,生殖及其它行為的影響,結果顯示雄鹿敵對行為包括威脅及打架兩種,打架則又分為前肢騰空拍打及卡角,威脅常為打架的前奏,有時亦是敵對行為的終止,其全年皆有發生,各月份差異不大,打架所採用之方式則與鹿角之硬化程度有關,10月至4月為硬角期,旨以卡角方式為之,脫角長茸期(5月至9月)則以騰空拍打為之,各行為發生時所持續的時間以騰空拍打最短皆在一分鐘內,威脅則鮮有超過一分鐘者,而卡角則有30%超過一分鐘,甚至有長達半小時者。 繁殖期間,全天皆可見卡角之活動,佔雄鹿隻全部行為之4%至6%,由會佔有領域的領主敵對行為發生的頻率來看,其在成為領主前與其牠鹿隻卡角結果之勝率在50%至60% 之間。而威脅之勝率則在50%左右,佔有領域後,威脅獲勝之比率則高達87.5%,負及平手僅為12.5%,而卡角行為平手之比率佔80%,獲勝佔14.6%,被打敗者則為5.4%,佔有領域的雄鹿享有較高的交配機會,其機率約為71.8%,且交配皆在其勢力範圍內完成(=23),各鹿佔有領域的時間不一,有8天至40天者,在佔有領域期間,領主之攝食,反芻及其牠鹿隻間所產生敵對行為之頻率皆較一般雄鹿低;而作臥,走動及與生殖有關之行為偏高。領主的行為在喪失領域後顯得極不活動,平均一旦中有70%至90%之時間躲在領域外之角落中躺臥休息,除攝食及反芻行為較前期增加外,其它行為出現的頻率皆偏低。
      鹿隻腦脊髓絲狀蟲症及其血液學變化之探討
      腦脊髓絲狀蟲於76年7月在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系鹿隻解剖病例中發現。並陸續在當年10、11、12月及77年1、5月的解剖及疾病診療病例中出現。其大部分寄生於台灣梅花鹿、紅鹿及鹿的腦脊髓腔中,且在部分鹿隻已發育形成成蟲,寄生於腹腔中並在鹿隻血液檢查中檢出其絲狀幼蟲(Microfilaria)。成蟲蟲體經形態學觀察鑑定為指狀絲狀蟲(Setaria digitata) 在23頭台灣梅花鹿臨床病理檢查中,有7頭鹿在頸靜脈血液採樣中,檢查出指狀絲狀蟲絲狀幼蟲的寄生。而此7頭鹿呈現貧血現象。其貧血區分為大球性低色性貧血、大球性正色性貧血,正球性低色性貧血、正球性正色性貧血及小球性低色性貧血。
      臨床症狀上,僅紅鹿及鹿呈現後軀運動官能障礙。且凡有絲狀蟲寄生的三種鹿隻都呈現消瘦、皮毛粗剛及營養不良。在解剖肉眼病變上,可見腦脊髓膜充出血,腦脊髓腔有絲狀蟲之幼蟲,胸腹腔有成蟲寄生。組織病理學上僅見少數淋巴球及黃褐色素浸潤在腦脊髓膜上,並呈現充出血病變。
      鹿隻保定方法之探討
      馴鹿隻可以用物理力量來保定,其保定方式以人力捕捉方法為溫馴鹿隻則以箱籠及板條法來保定。而較會攻擊人類或易驚嚇鹿隻則以化學藥物制動法實行保定。化學藥物制動法,台灣水鹿可用Azaperone 4mg/kg B.W﹒、Ketamine Hcl 7mg/kg B.W﹒以及Xylazine Hcl 2mg/kg﹒及Xylazine Hcl 1.2mg+ Ketamine Hcl 2.Omg/kg B.W.等劑量制動,其中以 Azaperon。 4mg/kg B.W.最佳。 台灣梅花鹿以 Ketamine Hcl lOmg/kg B.W﹒、Xylazine Hcl 2mg/kg B.W. Ketamine Hcl 5-7.5mg+Azaperone 2.7-4.0mg/kg B.W﹒、Xylazine Hcl 1.2mg+Ketamine Hcl 2.Omg/kg B.W﹒ 及 Xylazine Hcl 0.8mg-1.25mg +Ketamin Hcl 2.1-3.lmg/kg B.W. 可達到制動效果。其中以Xylazine Hcl 1.2mg+ Ketamine Hcl 2.Omg/kg B.W﹒為佳。 粘鹿,以Xylazine Hcl 2.8-3.3mg/kg B.W﹒ 及 Xylazin Hcl 2mg+Ketamine Hcl 3mg/kg B.W.可達到制動效果,以後者為佳。 Yohimbine Hcl O.5mg/kg B.W﹒用於鹿隻可解除 Xylazine Hcl、 二者合併之制動效果。
      計畫類別:[動物生態]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研究
      執行年度:保 63
      計畫主持人:王 穎等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