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墾丁國家公園社頂復育區台灣野兔生態調查
      過去有關臺灣野兔(Lepus sinensis formosanus)的研究調查為數並不多,國外學者多著重於分類方面的探討,比如,英國學者史溫侯(Swinhoe,1862)首先發表此種並認為其與中國華南野兔為同一種;Tomomas(1908)則依其外部形態之差異,認為其為一新種;而黑田(1940)則認為其為L.sinensis 的一個亞種,而各亞種間之外部形態則變異頗多(引自 陳,1991)。
      台灣野兔體型較華南野兔小,毛色個體差異頗大,通常背部為土黃褐色,混雜先端帶黑色的皮毛,而成為不規則之黑色斑紋。體側黃褐色,體下面黃褐色以及灰黃或黃白色,後肢較前肢長,前肢五趾,後肢四趾(陳兼善,1969)(引自 陳,1991)。屬夜行性強的物種,白天則棲息於草叢或灌木林內,傍晚至清晨外出活動覓食。食物以幼葉、新芽及嫩草為主,生性羞怯,聽覺及嗅覺敏銳,行動快速,行動有固定通路。生殖力強(農業委員會,1980)。
      有關臺灣野兔的相關資料,國內有臺灣脊椎動物誌(陳,1969),臺灣陸生哺乳動物研究(林,1982),及各種保育相關之刊物中零星之描述,另外,陽明山國家公園委辦之陽明山翠翠谷臺野兔生態調查報告(陳,1991),算是國內首篇針對台灣野兔所做之研究報告,除此之外,則未見其它相關資料,在數量上委實不多,因此有關野兔之生態資料在國內實甚為缺乏。
      墾丁國家公園所屬社頂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復育區,為台灣梅花鹿復育計畫的大本營;當初為圈圍鹿隻而建立圍籬設施,再加上復育區為一處不開放參觀之地點,故人為之干擾甚少,非但對台灣梅花鹿產生預期的保護作用,同時也保留了部份野兔生存的棲息環境,筆者在其區內時可發現野兔之蹤跡(包括排遺、足跡及野兔本身),故乃引發筆者對區內之野兔情形作一初步瞭解的興趣,希望藉此機會,能多瞭解野兔之生態習性,獲取一些野兔相關之基本生態資料,以作為落實野生動物保育及國家公園經營管理上之參考。
      計畫類別:[動物生態]
      計畫屬性:本處自行研究
      執行年度:自 25
      計畫主持人:馬協群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