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墾丁國家公園地區的珊瑚礁定年及地形研究
      墾丁國家公園的全新世及更新世珊瑚礁分布甚廣,若採集適當珊瑚礁樣本予以測定形成年代,輔以野外實地踏查與測量,當為確定第四紀舊濱線,探討新期地殼變動與地形面的最佳地區。本區的更新世珊瑚瞧採ESR定年法(電子旋轉共振法,Electron spin resonance),全新世珊瑚礁則採C14定年法來測定形成年代。
      研究區內更新世珊瑚礁石灰岩(恆春石灰岩)所構成的地形面可劃分為三個面,即KNP-I,KNP-II與KNP-III三者。KNP-I面舊稱龜仔角台地,現今之墾丁森林遊樂區即大部份在此面上,拔高230-300公尺左右,為公園內珊瑚礁層最厚及最廣地區,以珊瑚生物岩為主,再結晶程度甚大,不易探得適當的定年標本。KNP-II面主要分布在西恆春台地,高度由台地西部關山的145公尺向東緩傾至30公尺左右,傾角約5°左右。由通往關山頂部東西向道路兩旁露出的剖面顯示石灰岩上部厚8公尺,以大型原地性塊狀珊瑚、桌狀珊瑚、枝狀珊瑚等為主。下部層厚5公尺以上,為石灰藻球相,另外有珊瑚碎片、有孔蟲殼、貝殼碎片等。由關山附近探得的8個樣本,其ESR定年均在13萬年左右,亦即形成於最後間冰期,此面的石灰岩即稱為「關山石灰岩」。KTNP-II面亦分布在鵝鑾鼻台地,由社頂向東南延伸經籠仔埔、埔頂(電台草原)至最南端的龍坑。由籠仔埔、龍坑所採得的樣本所得ESR年代為50萬年,因此此面的石灰岩可稱為「鵝鑾鼻石灰岩」。已經用了很久的「恆春石灰岩」可包括上述鵝鑾鼻石灰岩和關山石灰岩做為今後使用的層群(Group)名稱。恆春東南方的赤牛嶺台地亦屬KTNP-II面,頂部有厚層珊瑚礁,頂部之下可能為扇前的石灰質礫石、石英粒、生物碎屑等堆積物。KTNP-III面分布於鵝鑾鼻台地西緣,高度60-80公尺,此階上為厚層紅土、礫石構成的太平層,下為厚層珊瑚礁。
      由鵝鑾鼻台地的森林公園、籠仔埔、龍坑所得的ERS年代為50萬年,顯示50萬年前海進,當海水徐徐上升時,珊瑚礁由低處的龍坑沿斜面向上生長,一直持續到現今高300公尺的森林公園。此50萬年前的海進與紀文榮在恆春石灰岩底部找到的Pseudoemilliania lacunosa之化石,屬NNl9上部,其滅絕年代為45萬8千年相吻合。
      太平層為珊瑚礁離水後受風化及侵蝕變薄,由於來自陸源砂礫的潛移作用,使砂礫聚集堆積在末風化的石灰岩凹凸面或四溝層上,看起來好像不整合的樣子,但兩者完全是整合的關係。由關山、貓鼻頭等虛的剖面觀察顯示恆春石灰岩在上位,四溝層不整合在下位的關係。四溝層下部具有明顯交錯層的有孔蟲石灰岩可以認定是構成堡瞧的物質,屬四溝層之一部份,而不是鄭與黃(1975)所認定的恆春石灰岩。
      龍坑海蝕溝內所露出的剖面顯示全新世珊瑚礁所構成的累層不整合在更新世珊瑚礁上,此不整合面可以辨認出三段被埋沒的小階,可認定至少有二次急劇的地震性隆起海退。上覆的全新世珊瑚礁累層可分為五個分層,全體而言可判為海進相,其定年均為7000年以來所生長的各種礁相。
      現生珊瑚瞧就全體而言為一貧弱地形,後壁湖為唯一具有廣大礁地的珊瑚礁,因其為發達於沈降帶之故,因此可知本區全新世的地殼變動也影嚮珊瑚礁地形的形成,同時車城附近的海口的珊瑚礁地形的形成也具有相同的環境。另在萬里桐、後灣也具有礁台的珊瑚礁,此由於位於小海灣內側,波蝕作用較低,故有較寬廣的礁台。同時利用深度記錄器探測海底地形的結果,可推斷全新世珊瑚礁基底水深約在30公尺處。
      計畫類別:[地質水文]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研究
      執行年度:保 57
      計畫主持人:石再添 蔡文彩 許民陽 目崎茂和 木庭元晴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