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台灣特有亞種環頸雉現況之調查-野外現況及籠仔埔地區之野放
      臺灣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為臺灣特有亞種。由於幾十年來野外族群日益稀少,墾丁公園管理處自民國75年開始在園內進行復育的研究:並對目前野外族群的分佈及其種源污染的情形做一了解。希望經由研究所得之經驗,作為日後墾丁國家公園內對本種經營管理之依據及推廣至全省各地的參考。
      本研究延續第二年環頸雉的釋放工作,地點設在社頂公園大草原東南方約一公里的籠仔埔地區。研究人員於民國80年12月7日釋放]0隻繫有無線電發報器的環頸雉(5雄、5雌)。並比較此次和過去三次的野放情形。初步結果顯示,釋放後第35日,環頸雉的存活率為20%,較前三次的存活率!2.5%高,兩者存活率皆在釋放後20天趨於平緩。在已確定死亡原因的5隻雉雞中,有4隻為猛禽所捕食,平均在第17.15天發生;而前三次釋放後受猛禽捕食的8隻雉雞中,平均發生在第13.5天,較本次早4天左右,由於後者身上繫有白色或淡黃色辨識卡,可能是造成此種差異的原因。 雄雉的存活日數(23.6)較雌雉的存活日數(17.5)多。雄雉散布的最遠距離為2,8公里,雌雉約為0.6公里。單位時間內,雄雉的平均散布半徑較雌雉大(p<0.05)。在體重和存活日數之相關性上,兩性各呈正相關,以雄雉較為顯著(r=0.87,p<0.05)。
      由無線電追蹤偵測個體活動的結果顯示,雉雞出現的環境以在半密林最多(62%),然雌雄在棲地的利用方面無顯著不同(x2,p<0.05),在遭受猛禽捕食的4隻雉雞中,雌雉有3隻,雄雉有1隻,屍體皆在樹林區找到。由於一些受害地非第一現場,其與樹林區的關係不明。
      另由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n=144),全省各縣目前幾乎皆有環頸雉的分布,較常見的地區是嘉、南和花、東等,其中出現的環境在北部地區以雜草地居多,西南部一帶則以蔗田較常見,花、東一帶則常見於上述兩種環境。另外,打獵人士放生雉雞的行為行之有年,目前在嘉南地區蔗田仍有所聞。此外,環頸雉的飼養相當普遍,場舍多分佈在臺中以南的西部各地區,逸籠現象偶有可聞。目前由放生或逸籠在野外的外來種環頸雉分佈地區來看,本省現存的臺灣環頸雉族群可能以在宜、花、東一帶受到污染的情形較輕。
      計畫類別:[動物生態]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研究
      執行年度:保 81
      計畫主持人:王穎等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