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墾丁國家公園內湖沼、溪流及沿岸水質調查研究(二)龍鑾潭之水質底泥特性及沿岸水質監控
      (第一部份)龍鑾潭之水質及底泥特性
      本研究於七十九年七月、九月及十一月三次密集採取龍鑾潭水樣及柱狀岩心,以了解龍鑾潭之水質及底泥特性。結果顯示,高溫期長達半年之久,然而即使在高溫期,水層也不缺氧。七月浮游植物之光合作用較九月、十一月來得旺盛,使得七月份之溶氧飽和度較高,而營養鹽較低。限制浮游植物生長因子為磷,而磷可能來自核三廠民生廢水及水鳥排泄物。水中亞硝酸鹽含量,顯示龍鑾潭有污染來源,但目前引起之問題並不算太嚴重。若將龍鑾潭的水質劃入優養態,起因乃透光度之先天限制,而非因葉綠素a及總磷含量過高。柱狀岩心含水量高達50-60%,顯示組織鬆垮,而且整個潭底沈積物的特性大致類似,歧異度不高;岩心有機質含量不高,而且沒有引起渾水缺氧。
      (第二部份)墾丁國家公園內沿岸水質之現況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本省最南端的恆春半島,是目前國內四座國家公園中唯一擁有海域之國家公園。近年來由於旅客日益增多,一些人為污染也隨之增加,例如隨處可見垃圾堆積於河床或岸邊,每逢下雨即沖刷入河,順流帶入海中。為求得知人文污染對河川及海水水質所造成之影響,因此在國家公園內建立多個測站,以求了解各站之水質變化,並追蹤可能之污染源,作為爾後污染管制之參考。 本研究針對國家公園內各村落之排水道、漁港、海水浴場及開闊大海進行調查,分析的項目包括溫度、溶氧量、溶氧飽和程度、pH值、葉綠素a、餘菌、營養鹽(N03-、N02-、P04-3、Si02)、油脂、大腸桿菌數等。
      分析結果顯示本年度各樣本之pH值均符合甲類海域及甲類河川、湖泊之水質標準;409號橋、413號橋及414號之河道,其溶氧量常年處於低值狀態,為墾丁地區聚落排水道水質最差的三個地方;鵝鑾鼻測站曾經出現兩次高值的溶氧量,可能有特定污染源隨著季節排至該處,須密切注意。多處聚落排水道的葉綠素a含量已超過優養化水質標準許多,顯示河道營養鹽的含量相當的高;海域樣本之葉綠素a含量大多屬於貧營養級,因此聚落污水直接排入海域,勢必對墾丁水質造成威脅。小灣415號橋及雅客之家旁414號橋河道分別為硝酸鹽及磷酸鹽之最大來源,各樣本之亞硝酸既含量均偏高,顯示各河道受有機質污染相當嚴重。而海水樣本之營養鹽含量大致偏低,僅鵝鑾鼻有一次高值紀錄,該次正是溶氧出現異常值之時。各樣本之油脂含量均在標準值之內。餘氯含量也鄱在標準值之內,但小灣415號橋河道的值常較別處來得高些,應防範其增加。各污水樣本的大腸桿菌量均比標準值高,不符合甲類海域標準。
      計畫類別:[地質水文]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研究
      執行年度:保 74
      計畫主持人:陳鎮東 許德惇 王冰潔 林志明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