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長期生態研究計劃─人為活動對海域生態所造成之衝擊研究(五)與環境教育之應用(二)基本生態資料之建立(二)與環境生態資料庫資訊系統之建立(一)
      一、研究緣起:
      墾丁國家公園是國內唯一涵蓋海域的國家公園。自西岸後灣到東部的九棚,海域中由現生珊瑚構成的珊瑚礁;由次生珊瑚礁岩形成群礁海岸,淺水處珊瑚礁茂密,延伸到外為沙泥底,之間並分布有獨立礁。海域地形底質複雜,又為高溫鹽的黑潮洋流北上的首衝位置,生物與多變化的海底結構,因此是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之一。
      墾丁近岸處各項建設亦應需求而不斷增加,遊憩活動、海岸的開發、漁業活動、廢水污染及海水優養化的干擾,導致海域中陸源污染物質日益增多。以及每年的颱風季節所帶來的破壞效應,直接影響墾丁沿岸珊瑚及海床生態等。因為上述人為影響,珊瑚礁生物間相互依存的關係易受污染物的加入而改變。
      在目前國際上已積極推動海洋環境相關保護措施,特別是珊瑚礁保護與復育工作方面。本處配合行政院國科會的支持下,正推動「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長期生態研究計畫」計畫,希望就人為活動對海域的衝擊研擬解決對策,期使生態環境得以永續發展。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面臨上述種種現象,為了保育墾丁的珊瑚礁生態系,使當地之生態旅遊得以永續發展。國內投入大量的心力從事本區海域生態的研究,並且在行政院國科會的支持下,正推動「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長期生態研究計畫」計畫,目前共有十個子計畫,內容包括廢水排放、遊憩活動、漁業活動、棲地破壞、環境與生態資料庫建立、海洋生物及海域監測調查(墾丁海域現生珊瑚礁的分布與現況普查、海草床生態監測、潮間帶水質監測),並於93年加入螺貝類調查與環境教育之應用。本計畫工作內容在於監測及收集人為活動資料,研判陸域營養鹽的輸入、陸源沉積物的輸入、漁獵行為、遊憩活動強度及颱風季節所帶來的破壞效應對墾丁珊瑚礁海域生態衝擊範圍與影響的程度,明白其中作用機制,提出有效的對策。配合海床地貌分析結果,以詳盡的墾丁海域珊瑚礁地形地貌作為本計畫的背景資料,以比對人為因子對海域的衝擊。並提供相關使用者透過瀏覽器,即可查詢墾丁海域生態環境的空間與屬性資料。在環境教育之應用方面,收集墾丁附近海域環境之科普資料,整合納入長期生態資訊系統,充實網路上之環境教育素材,提供民眾及師生在墾丁海洋生物相關方面之完整資料。另針對人為活動對墾丁海洋環境之衝擊編印宣導摺頁及線上教材,讓民眾在網路上可擷取所需的保育資料外,在現場也可以獲得相關資訊。使計畫參與者與墾管處充分掌握計畫成果,協助決策者有效管理生態與環境的問題,進一步推動社會大眾之環境教育。
      三、重要發現:
      資料顯示部分測站水體已遭受耗氧性污染物質之影響,主要以保力溪、墾丁大排、凱撒飯店及石牛溪測站較為嚴重,該等測站在此監測期間營養鹽、葉綠素甲、溶氧、五天生化需氧量、pH值及濁度皆出現較高之測值,值得主管單位注意。
      由研究結果可知墾丁地區的海岸遊憩活動季節差異極大,這種短時間內集中的、高密度的遊憩行為對環境帶來的壓力更大,在管理上也會造成相當的困擾。
      浮潛活動在季節和地點上都十分集中,可有兩方面的看法:負面的影響是過度集中的遊憩活動,容易對特定地點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甚至可能造成無法回復的損害。正面的看法是集中少數地點的特性不會將破壞行為擴大,在管理上也容易規範,反而有利於問題的實際處理。
      沉積物調查期間,海水濁度變化受天候影響明顯,但高濁度的海域主要都與河川的注入有關。雨季降雨後濁度在一星期內會明顯下降,多數測站都會回復一般天候之濁度。
      長期生態網,目前子計畫業已完成制訂資料處理的標準作業程序、擴充資料庫查詢系統功能、資料倉儲系統的設計開發、魚類資料庫的連結以及物種分布圖的雛型建置等工作,為使長期生態研究成果為全民共享,將調查監測資料藉助查詢、統計產生分析資訊,再透過資料倉儲、OLAP、資料挖掘等資訊技術產生有用、有效的資訊,最終建立生態系統模擬與分析模型產生適當的知識,並藉由網路決策支援系統,將研究內容與成果提供給相關使用者,使決策者能夠瞭解生態系之運作。
      珊瑚礁普查在龍磐附近柳珊瑚群集能夠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與鄰近港口溪河口而有較多食物供應,並有較強海流攜帶食物有關。此柳珊瑚群集的主要珊瑚種類是白鞭珊瑚和軟木軟柳珊瑚,其他尚有橙鈍角珊瑚、紅扇格節珊瑚和紅鞭珊瑚等,這種現象也在恆春半島西側的後灣、萬里桐,和南灣的後壁湖、墾丁至船帆石等地區出現。
      在海草床生態方面,颱風中心路徑直接經過南部地區者,似乎會對萬里桐海草床造成影響。尤其是路徑由南往北者將大量沉積物覆蓋海草床,造成底質篩選係數增加。
      墾丁國家公園附近沿岸潮間帶海域部分測站,由資料顯示部分測站水體已遭受耗氧性污染物質之影響,此外,部分營養鹽測質偏高其來源為何?由矽酸鹽與硝酸鹽分析結果之關係初步判定其來源主要是來自陸源之河川溪流、人為活動排放溝渠,而非深層海水被湧昇時,伴隨著豐富的無機營養鹽所致;而部分海域濁度偏高,是否會對該海域生態環境,特別是珊瑚之生長環境條件造成影響,仍有待更進一步之資料證實。
      四、主要建議事項:
      中長期建議─建立正確保育觀念與加強管理潮間帶遊憩活動及廢水排放
      主辦機關: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屏東縣環境保護局、內政部警政署墾丁國家公園警察隊
      建立遊客及當地居民的正確保育觀念,輔導不採捕、不破壞珊瑚礁生物並加強取締,特別是勸導遊客少吃珊瑚礁魚類、螺貝類,鼓勵並導引餐廳業者引進養殖魚類,各種魚最小捕捉體長之制定與實施及雜魚之限制。由分析結果顯示墾丁國家公園附近沿岸潮間帶海域部分測站如香蕉灣及萬里桐南界含有較高的營養鹽,其來源主要可能是陸源之河川溪流、人為活動排放溝渠。
      計畫類別:[環境水文]
      英文摘要:The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is to monitor and study the impact of anthropogenic factors to the coral reef ecosystem in Kenting waters in long-term period in order to find out which factors were more important. With these scientific data, we can then suggest the authorities to improve their futur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plan. Our study results in 2001-2005 showed that: sewage discharges, precipitation and typhoon will increase the nutrients in coastal waters, oxygen demand organic substances, suspension particles etc. This will affect the growth of sea grass. If the consumption of reef fishes and shellfishes can not be controlled effectively, massive ecotourisms and damage by typhoon periodically will seriously damage the coral reef system in Kenting water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every year. To protect this reef system, this project will provide all monitoring data and study results on the internet for public access and browse via web decision and supporting system for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model, managing knowledge base, supporting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making policy and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itigating the detritions of environment etc. After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really enforced,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an be used sustainablly.
      辦理單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研究
      執行年度:94ASorry Page Not Found!!!
      計畫主持人:方力行等
      中文關鍵字:墾丁海域、珊瑚、優養化、永續發展
      英文關鍵字:Anthropogenic Factor,Kenting,Coral Reef System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