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地域環境
    :::
    地域環境
      地理區位

      貓鼻頭鳥瞰墾丁國家公園則位於恆春半島南半部。其位置三面臨海,東面太平洋,南瀕巴士海峽,西鄰台灣海峽,北接恆春縱谷平原、三台山、滿州市街,港口溪、九棚溪等。南北長約24公里,東西寬約24公里,距高雄市約90公里。墾丁國家公園地理上屬於熱帶性氣候區,終年氣溫和暖,熱帶植物衍生,四周海域,海水清澈,甚少污染,因而珊瑚繁盛,多采多姿之熱帶魚群遨遊其間;又本區遠離大都市,未受都市文化之影響,人口較少,自然景緻保存優良。

      在距墾丁國家公園20公里範圍內尚有石門古戰場、四重溪、旭海等風景聚成恆春半島觀光遊憩系統。於100公里之影響圈內則有月世界、觀音山、佛光山、澄清湖、西子灣、霧台、三地門、知本溫泉、小琉球、海鷗等遊憩據點。於150公里影響圈內則有另一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及關仔嶺、尖山埤、珊瑚潭、曾文水庫、台南古蹟、彩蝶谷、黃蝶翠谷等遊憩據點。

      地形地勢

      本計畫區內地形以低山及丘陵台地為主。其地勢大體上以200號縣道及台26號省道劃分為三部份。屏200號縣道以北,港口溪以東地區,除港口溪兩岸之長樂、滿州一帶為一河谷平原外,全部為低山丘陵綿延,如太平山、南仁山、埤亦山、出風山、豬嶗束山等,海拔高度約在400尺左右,坡度多在30%以上,係屬中央山脈之餘脈。屏200號縣道以南,台26號省道以東,屬珊瑚礁石灰岩台地,海沷高約200公尺,坡度以25~30%之間者居多。保力溪至馬鞍山間台26號省道以西一帶,地勢低平,為恆春縱谷平原,再向西為恆春西部台地,海沷高約150公尺,台地西側為台地崖、隆起海階、海岸珊瑚礁。鵝鑾鼻及貓鼻頭為恆春半島最南端突出海域之兩個半島,中間為南灣,海岸線曲折,形成許多小海灣。

      本區之主要河流有四重溪、保力溪、網紗溪、港口溪等,由於溪流之河床陡峻,雨季溪水高漲,旱季則呈乾涸。高士佛山、萬里得山、出風山、豬嶗束山等諸山中之大小澗水匯流成為港口溪,經響林、滿州、射麻里等村落南下,至港口出海,為區域內最長河流。沿河兩旁峽谷地區,分佈有部份良田美池。恆春平原上河流相匯於城南之龍鑾潭,由潭北洩水口北流,經四溝、三溝頭溝等,至新街注入射寮港。本區湖泊除龍鑾潭、草潭外,在山澗侵蝕殘餘面上可見數處小湖泊,如魚蘭濫(即南山路之南仁湖)、出風鼻大平頂草原之水池等。本區之最高山峰為萬里得山,海拔為520公尺。

      地質土壤

      墾丁國家公園計畫區地區之地質構造被恆春斷層、滿州斷層、長樂背斜劃分成港口溪以東之東北區、屏二OO號縣道之以南、台廿六號省道以東之中區、台廿六號省道以西之西區等三區;東北區主要為樂水層、長樂層、及港口溪沿岸之階地堆積層;中區主要為墾丁層、恆春石灰岩、外來岩塊及鵝鑾鼻台地之太平層;西區主要為大平頂台地之沖積層、恆春石灰岩、貓鼻頭半島之太平層、階地堆積層、沖積層、以及海岸線之沖積層與珊瑚礁。

      本地區之土壤,在山區部分多為石質土壤,石質土壤因地勢陡峭且雨水豐沛沖刷嚴重,而發育不良,大多包含碎石塊。其土地利用,主要是生長森林,間有雜草,少數地區已被濫伐闢為農田。沿海平原、河岸平地及盆地則均屬沖積土,除少數礫石沖積地外,皆為農田,為恆春地區之主要農業地帶。本計畫區之土壤主要有:

      磚紅化土

      【紅棕色】 其分佈地區僅限於海拔五OO公尺以下之台地與丘陵地,如龜仔角〈墾丁公園附近〉、船帆石及丘陵地、低山岡一帶,此一地區尚可見熱帶闊葉林存在,其他地區如上水泉、紅柴坑、射寮等地均成為農耕地帶,已無樹林存在。紅棕色土壤之組織大體粘重,呈強酸反應。

      【黃棕色】 主要分佈於東北端之低山丘陵地區,表土多呈黃棕色,此一區域內有生長良好之天然林存在。

      沖積土

      主要分佈於長樂、滿州、港口溪沿岸一帶,分佈面積小,多為農耕地。

      石積土

      主要分佈於龜山、萬里桐、白砂之海岸及啞狗路至坑頂之東海岸一帶。

      盤層土

      南灣附近一帶之山勢雖較緩斜,惟滾落崩塌比山地還要厲害,過去火燒山輪耕,隨意墾植利用,加上風雨劇烈侵蝕,大部分地區僅殘留淺薄之土層,形成較易鬆動之紅棕色或黃棕色磚紅化土。鵝鑾鼻一帶,全貌低山渾圓,坡度微斜,終年濕潤,除排水不完全之草原地帶發育成草原土外,其餘均為紅棕色之磚紅化土。本地區之土壤反應為:恆春及龍鑾潭一帶為微鹽基性土壤,南灣、墾丁一帶為微酸性土壤,最南端鵝鑾鼻一帶則為中性土壤。

      氣候

      本地區屬熱帶性氣候,年溫差不大,夏季特長,冬季不明顯,一月最冷,平均氣溫為攝氏20.5度;七月最熱,平均氣溫為攝氏28.3度,全年氣候溫暖,草木不枯,為一避寒勝地。
      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200mm,分佈不均勻,集中於五月至十月,約占全年降雨量之82%,十一月至翌年四月則為乾旱季節。 平均相對濕度介於73%~87%之間,日照率均勻,平均約為55%。 年平均風速3.91公尺/秒,七月至九月常遭颱風侵襲,十月至翌年三月東北季風特強,常因其來向與東北季風相符,風力特強,每秒達10至17公尺,俗稱『落山風』,為本區特有現象。

      水資源

      恆春半島之地面,地下水源俱缺,居民用水大多自少數低窪岩縫湧泉汲取,夏季水量尚夠,冬季枯水期水量銳減或乾涸,用水極為困難。地下水資源方面由於地質大都屬透水性珊瑚礁岩,雨水急速滲洩流失,故水源不豐富。 地面水資源亦因溪流河床陡峻,雨季溪水高漲,旱季接近乾涸,可利用水源甚少。龍鑾潭滿水面積雖達175公頃,但潭底甚淺,且僅靠降雨集水,水源不足,附近水土保持不良,水質混濁,主要功能僅供灌溉鄰近農田。 本地區之農業用水多引用地面水及淺井水,自來水則多以深井水供應。依臺灣自來水公司勘查報告,本區有香蕉灣、風吹砂、籠仔埔等三處湧泉,水量較豐,亦較穩定。

      香蕉灣

      湧泉:位於台26號省道東側懸崖下,湧水口林木蒼翠密集,其旁有水田約2公頃引用灌溉,湧泉量約為200CMD,雨天水渾。 風吹砂

      風吹砂

      風吹沙湧泉:位於鵝鑾鼻北方約5公里東海岸,湧泉量約為300CMD,旁有稻田引用灌溉,已有水權登記,水質尚佳,惟雨天易受污染,風吹砂地處偏僻,附近地勢陡峻,常遭飛沙侵襲。

      籠仔埔

      湧泉:位於風吹砂北方約2公里山谷內,出水量約500CMD,尚未利用,交通堪稱方便,湧泉雨天水渾,動力電源自墾丁森林遊樂區處延長,相距約4公里。未來增加之用水量,有關單位已開工興建牡丹水庫供應。四重溪牡丹水庫壩址位於屏東縣牡丹鄉溫泉村及石門村間之四重溪主流上,集水面積約69.2平方公里。已於民國85年開始啟用,可充分供應恆春半島用水。

      海域

      恆春半島位於北緯22度左右,水溫變化在攝氏22度至29.5度之間,附近因有黑潮暖流流經,且未有大溪流沈積物之排放,水質清澈,溫度適宜。除海洋生物資源豐富,珊瑚生長茂盛外,並具有富於變化多端之海底地形,形成絢爛瑰麗之海底景觀,規模之大,堪稱台灣地區所僅見。惟受核能電廠運轉排放熱廢水影響,海城自出水口附近約1公里的珊瑚有白化現象產生,須有效控制防止擴大破壞海域生態環境。尤應嚴格防止毒、電、炸魚行為連帶破壞珊瑚。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