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影音專區
    :::
    影音專區
      龜山

      解說員/ 林瓊瑤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墾丁國家公園解說員林瓊瑤,歡迎大家來到龜山。龜山位在墾丁國家公園西北方的入口,緊鄰著海生館,外形像是烏龜背負著方印而得名。全區的地質以珊瑚礁岩為主,龜山本來是恆春西台地的一部分,因為河流和海浪侵蝕而形成獨立的殘丘地形。 龜山雖然只有72公尺高,山頂視野卻非常開闊,往東望,東方的低山丘陵一路迤邐而下,恆春縱谷平原的聚落、田地也一覽無遺;往西望,是蔚藍的台灣海峽;往北望,可以看到保力溪和四重溪因為季節變化而形成的河口地形。冬天乾季時,受到波浪帶來沿岸漂沙的影響,堆積成沙堤封閉河口,而成為「沒口溪」。夏季雨季時溪水流量增大,沖開沙堤而形成「砂嘴」的地形,河水是藉由滲透的方式流入海洋。 龜山也是探索恆春半島歷史的窗口-日治時期這裡已經發現史前遺址,距今約1500年的龜山史前文化相,出土的陶器紋飾變化最受注目,有著特別的人形紋、幾何紋、雲雷紋等;龜山遺址也發現了大批的動物骨骼遺留,其中以鹿科骨骼最為豐富,學者推測,若不是當時聚落人數眾多,便是龜山在當時為鹿類商品的轉運站。 清同治10年(西元1871年),琉球船民遭遇海難,從九棚一帶上岸,被高士佛社的原住民殺害54人,日本則以這個事件為藉口,於1874年發動戰爭,由射寮登陸,以龜山為幕營基地,沿四重溪攻入牡丹社,這就是著名的『牡丹社事件』。之後,日軍將龜山視為重要的軍事據點,開發駐營,也因此建造了現今龜山內緃橫交錯的軍事坑道。晚期國軍也在此駐防,目前雖然陣地己經荒廢,但從龜山步道沿路至山腰、山頂到處散佈著各種軍事構築和防禦設施,可想見龜山地形地勢的重要性。 數千年前,史前人類在龜山獵鹿採貝為生;百餘年前,日軍在此登陸,攻打牡丹社,為台灣開啟新的一頁歷史;而今,恆春半島的居民在龜山週邊種植洋蔥,營造著嶄新的產業風貌。到墾丁參觀旅遊時,別忘了登上龜山,跨入時光的軌跡,感受國家公園自然與人文的美好。

      片長:4分06秒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