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季共調查記錄到13種遷徙性猛禽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墾管處)進行2022年秋季遷徙猛禽調查,共記錄到赤腹鷹17萬6,514隻、灰面鵟鷹7萬2,805隻,以及其他11種遷徙性猛禽共420隻。
棲息在北方的猛禽隨著入秋後獵物逐漸匱乏踏上南遷的旅程,數以萬計的赤腹鷹、灰面鵟鷹等遷徙性猛禽跨越數百公里的海洋、穿梭在島嶼之間前往南洋群島度冬。猛禽在遷徙過程中行經地狹、半島與進入大面積水域前等特定地理條件時會有大量匯聚的特性,台灣狹長的地形讓牠們在跨越巴士海峽之前匯聚於恆春半島,形成壯觀的大量過境景觀。每年秋季墾管處舉辦一系列研究調查與教育推廣活動,其中歷史悠久的墾丁秋季遷徙猛禽調查於每年9月1日至10月31日以地面計數法進行,透過兩名調查員在墾丁社頂自然公園凌霄亭,手持雙筒望遠鏡掃描天空並記錄各種遷徙性猛禽的物種和數量,以穩定的努力量年復一年對過境台灣的族群抽樣檢視族群變化趨勢。
灰面鵟鷹過境期受颱風影響 啟動時間略晚
本年度共記錄過境台灣數量最多的遷徙猛禽赤腹鷹17萬6,514隻,今年過境初期即遭到軒嵐諾颱風影響天候不佳,直到9月6日才觀察到首筆過境紀錄,多數族群在9月9日至9月30日過境墾丁,過境期介於往年的紀錄之間。而俗稱為國慶鳥的灰面鵟鷹有7萬2,805隻,首筆出境記錄於10月9日,過境期介於10月12日至23日,過境高峰期間遭到尼莎颱風的強風和降雨影響暫停數日,因此分別在10月14、15日和10月20、21日出現兩個過境高峰。本年度灰面鵟鷹過境期啟動時間略晚並為期約12天。除了赤腹鷹、灰面鵟鷹兩種主要過境猛禽外,其餘還有魚鷹、東方蜂鷹、黑冠鵑隼、東方澤鵟、花澤鵟、日本松雀鷹、北雀鷹、蒼鷹、紅隼、遊隼和燕隼等11種遷徙猛禽,共計420隻。
赤腹鷹、灰面鵟鷹、魚鷹和遊隼數量呈現增長趨勢
本年度多數物種數量雖然較去年減少,整體數量仍高於近10年平均值。推測今年秋季颱風對遷徙沿線以及繁殖地的頻繁侵擾造成死亡折損以及遷徙路徑偏移,是造成本年度數量波動的主要因素,同時颱風行經東海岸和巴士海峽時造成水氣揚起和海面霧氣的生成,也嚴重影響了觀察點的能見度。赤腹鷹、灰面鵟鷹、魚鷹和遊隼數量近年來大致呈現增長趨勢,這可能與猛禽族群正在從過往狩獵活動和農藥中毒的傷害中逐漸恢復有關,但棲地開發和氣候變遷衝擊所帶來的威脅,將會是後續族群趨勢走向的關注重點。
每年秋季遷移猛禽南遷過境臺灣,在恆春半島大量聚集,形成壯觀的「鷹河」。

墾管處與在地社區合作,於猛禽過境高峰期安排解說員進行定點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