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111年度「墾丁國家公園珊瑚礁魚類生物多樣性調查」
      1.計畫緣起
      繼2021年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進行珊瑚礁魚類相普查,調查區域以南灣海域外另增設園區西半部海域,為瞭解西部海岸與南灣海域內珊瑚礁魚類的豐富度及多樣性,進而對珊瑚礁魚類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育工作提出建議。
      2.方法及過程
      2022年於墾丁國家公園海域內18個樣點,以潛水調查法進行珊瑚礁魚類相普查,根據各測站之物種組成、資源量及分布資訊,以PRIMER 7.0分析各測站魚群組成之群聚指數及群聚分析。除此另於8個樣點以誘餌式水下攝影機,調查水深30-100公尺之軟骨魚。
      3.重要發現
      2022年研究成果(1)墾丁國家公園海域之珊瑚礁魚類相共紀錄51科399種33289尾,在核三廠入水口外側海域紀錄海龍科之長鼻粗吻海龍與蝴蝶魚科之褐帶少女魚,為墾丁國家公園海域新紀錄種;在核三廠出水口右側海域發現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如成群約14尾隆頭鸚哥魚與一尾亞成型曲紋唇魚。其他另記錄稀有魚類如真鯊科之黑邊鰭真鯊,魟科之古氏新魟,鯙科之帶尾裸胸鯙、管鼻鯙、斑馬裸胸鯙等,雀鯛科之黃背寬刻齒雀鯛與青玉雀鯛等,隆頭魚科之燕尾狐鯛與單線突唇魚等,鮨科之花點石斑魚,唇指䱵科之花尾唇指䱵,金線魚科之烏面眶棘鱸,䱵科之尖吻䱵,笛鯛科之縱帶笛鯛,蓋刺魚科之黑紋頰刺魚,蝴蝶魚科之藍斑蝴蝶魚、八帶蝴蝶魚、貢氏蝴蝶魚、單棘立旗鯛、黑身立旗鯛、三帶立旗鯛與華麗蝴蝶魚等二十六種。(2)今年春季各測站以山海Ⅰ、核三廠出水口Ⅰ、核三廠入水口Ⅰ、獨立礁(亞潮帶)Ⅰ、三角町Ⅰ與砂島Ⅰ等區域魚種多樣性與豐富度較高。萬里桐Ⅰ、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Ⅰ、雙峰藍洞Ⅰ、獨立礁(大深度區)Ⅰ與眺石Ⅰ等測站的魚類資源量(努力量)屬較高測站。(3)今年秋季各測站以核三廠出水口Ⅱ、三角町Ⅱ、眺石Ⅱ、核三廠入水口Ⅱ、萬里桐獨立礁Ⅱ、砂島Ⅱ與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Ⅱ等區域魚種多樣性與豐富度較高。山海Ⅱ、山海獨立礁Ⅱ、合界Ⅱ、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Ⅱ、雙峰藍洞Ⅱ、獨立礁(亞潮帶)Ⅱ、獨立礁(大深度區)Ⅱ、眺石Ⅱ與砂島Ⅱ等測站的魚類資源量(努力量)屬較高測站。(4)2022年調查中,雖然秋季魚類多樣性與豐富度高於春季,但春季與秋季各測站魚類群聚仍相似,魚群組成無顯著差異。(5)今年春秋季調查之多樣性與豐富度低於去年,但魚群組成無顯著差異。(6)今年海洋保護區測站魚種多樣性與豐富度高於非海洋保護區。(7)2022年魚種數量呈現增加趨勢,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獨立礁(亞潮帶)與獨立礁(大深度區)等三個測站都高於2009年、2010年、2021年紀錄,但多樣性與豐富度下降,優勢魚種數量增加,是否棲地逐漸均質化或外在壓力導致魚類生物多樣性降低,有必要進一步探討。(8)2022年藻食性魚類於各測站數量減少,其中刺尾鯛科數量(4.46%)、鸚哥魚科數量(3.22%)、臭肚魚科數量(0.18%)、與舵魚科(0%)。以上四科為經濟魚種,可能因釣遊行為或其他環境因素導致資源量嚴重不足,應盡快評估因應。
      4.主要建議事項
      立即可行建議—
      1.持續監測墾丁海域珊瑚礁魚類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22年與2021年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相調查結果顯示,這兩年雖已增加西側海域之監測,且其多樣性與豐度低於南灣海域,然因近年來園區西側海岸海域遊客漸增,加上颱風及外圍長浪侵襲,是否衍生環境衝擊仍有待長期調查評估,故在園區西側海域(如後灣、萬里桐、山海與合界等處海域),亟需強化3-5年之魚類群聚分析與棲地生態監測,建議持續調查計畫,並且需積極的釐清造成西岸海域影響的主因,以利園區內珊瑚礁魚類資源之完整評估與永續規畫。另今年調查發現,測站核三廠出水口有成群隆頭鸚哥魚與一尾曲紋唇魚,值得進一步監測。核三廠出水口面臨大量浮潛與潛水客觀光遊憩量,除了增設長期監測區域外,建議可設立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解說牌,讓民眾與觀光客認識及保育觀念,使得人人能為此環境得當監控與保護。
      2.藻食性魚類保育宣導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內政部營建署、地方相關組織
      清除藻類能力魚類主要是刺尾鯛科、鸚哥魚科、舵魚科、臭肚魚科與雀鯛科等食藻性魚類。2022年魚類相調查記錄中舵魚科與臭肚魚科紀錄數降低,僅出現在部分測站;刺尾鯛科今年雖有數量增加趨勢,但僅限於雙峰藍洞測站;鸚哥魚科數量減少,僅萬里桐與香蕉灣測站高於去年。顯示近年來藻食性魚種呈現資源量不足。加上園區釣遊行為開放,珊瑚礁區之藻食性魚類為釣客的最愛(例如臭肚魚、粗皮鯛與鸚哥魚等),可能導致上述資源逐漸減少,進而影響珊瑚礁生態之健全。可針對藻食性魚類進行保育宣導,宣導垂釣者釣獲藻食性魚類應立即釋放並禁止攜離,以確保藻食性魚類數量之動態穩定。
      中長期建議:
      1.西側海域列為長期監測測站及水域遊憩行為管制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內政部營建署、地方相關組織
      今年合界、萬里桐、萬里桐獨立礁與山海等測站為西側海域多樣性與豐度較高測站,秋季調查岸際釣魚、水肺潛水與自由潛水等休閒活動明顯增加,同時也常見漁筏漁業行為,加上近年來上述區域珊瑚白化與礁體覆蓋藻類現象加劇,為維護上述區域之魚類資源之穩定,建議在該區進行長期生態監測以及水域遊憩承載量管理。
      2.加強宣導生態保育與遊憩人口監測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地方相關組織
      墾丁地區每年湧入大量遊客,加上疫情逐漸減緩,勢必觀光遊憩量對海洋生物及環境造成壓力與衝擊,應提早制定管理策略,與店家或民宿商討遊客旅遊目的與方式,一來可以掌握遊客前往的觀光目的地,二來觀光遊憩方式,持續蒐集資料,以便進行對海洋生態及環境評估。
      計畫類別:[動物生態]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辦理
      執行年度:111
      計畫主持人:陳餘鋆
      中文關鍵字:珊瑚礁魚類、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區
      英文關鍵字:Coral reef fish,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reserves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