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110年度墾丁國家公園友善農業推動計畫
      一、計畫緣起 從108年度開始迄今由墾丁國家公園所推動的「友善農業推動計畫」即是有鑑於恆春半島擁有多元豐富的生態物種,以及多層次複合地景樣貌。因此,透過符應「里山倡議」主軸精神的發展模式為基礎,朝向「謀求兼顧生物多樣性維護與資源永續利用之間的平衡」的里山願景邁進。承上所述,協會承接管處「友善農業推動計畫」,推動「在地傳統農業再升級」概念,此升級非僅只「農業專業知識優質化」或「農業生產大量化」之追求,計畫核心著重透過執行的過程讓「農業生產方式」、「生態物種及環境」能夠達到永續共存的狀態。因此,期待讓位在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農地,都可保有完整生物棲地,讓環境、產業可以平衡發展。
      重要發現
      1. 「促進友善農業加值─環境暨食農教育場域轉型」辦理,是計畫願景初步實現。此類型農地具備生態環境優勢,種植上已經能兼顧田間生物的生存,不需倚靠大量耕作量產來創造經濟產值,而是以轉型環境暨食農教育推廣遊程作為經濟上得支持。此外,此場域不僅是推廣在地環境食農教育扎根的重要場域,也可以作為社會大眾環境食農教育場域推廣場所,引發對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視。因此,農地作為教育場域推廣具備發展性。
      2. 計畫執行初期小農對於推動友善農業的疑慮在於通路及市場發展潛力的不確定性,然透過多元課程導入、協助市場拓展以及友善農業場域的參訪,已讓長期參與的農友們逐漸改變原有觀念,主要原因如下:
      2.1長期以來多數小農(尤其是老農)對於通路的拓展能力不足,也無團隊進行協力,因此容易導致大農產的經濟生產觀(以量拼價)
      2.2偏鄉小農各自獨立,無法以團隊模式經營討論,也因此對於整體市場的發展走勢較無法接軌
      2.3持續性課程與交流會議的推動作為支持基礎,確實可讓參與小農逐漸理解農業發展的多元面向,並能促發小農對於推動友善農業甚或投入場域轉型的意願及信心
      四、主要建議事項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針對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民間推動滿州鄉、恆春鎮「友善農業」發展模式,提出下列具體建議。
      建議一:
      持續推動在地輔導系統,藉由輔導系統建構『友善小農團隊』:短期建議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誠如前述重要發現所提,偏鄉小農因年齡及長期傳統市場思維,對於整體農業發展趨勢並不甚理解,亦無相關管道與平台吸收各式農作發展新知能,在地輔導團隊的陪伴與協力不僅可適時帶入各項教學課程,更能透過輔導團的各項專業協力補足各種行政協助,更重要的是,藉由在地專業輔導團的課程與交流平台推動串連在地小農建構團隊組織過程,亦可促發小農農業新思維並提升其轉型信心與支持力量,因此持續推動在地輔導系統與團隊仍是目前在發展整體友善農業願景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建議二:
      墾丁國家公園友善農業標章推廣認證: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墾丁國家公園友善農業標章,至今年度已辦理3場次說明會,也完成標章授權處理原則辦法的訂定。未來,初期核發墾丁國家公園友善農業標章,可從過往(108-110)參與計畫的農友開始推廣認證,之後,再拓展到其他新加入計畫的夥伴。循序漸進的審核發放,以確保標章核發的品質,也可以逐步的建立標章品牌、精神,達成社會大眾對生態保育的重視。
      建議三:
      農產於猴、鹿害之研究: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本計畫參與小農在三年輔導陪伴後,逐漸對在地鹿猴害之問題態度有所轉變,期待能找出農民與動物間平衡生存方式。建議管處可聘請相關專家進行梅花鹿及獼猴生活特性與環境區域影響性研究,或猴鹿數量減量等可能性減少作物的損失,並探討其與在地農業之相關性影響與運用於多元農業發展的可能性評估,亦藉此建立與在地小農合作關係及在地農民和保育單位政策規劃的良性溝通。
      計畫類別:[規劃]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辦理
      執行年度:110
      計畫主持人:黃蘭卿、葉培昱
      中文關鍵字:生物多樣性、永續環境、里山倡議
      英文關鍵字:biodiversity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