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計畫緣起
遷徙性猛禽意旨隨著季節變化進行週期性移動的猛禽物種,他們通常分布範圍廣泛,生活史跨越廣大的緯度範圍,涵蓋不同氣候帶、國家、大陸與島嶼。遷徙性猛禽廣闊的分布範圍、個體數量少、分布密度低且行蹤隱蔽,加上在每個地區只停留有限的時間,讓有效的族群監測工作難以進行,因此能夠以相對低努力量來觀察到大部分遷徙族群的地面計數調查便因應而生。東亞地區遷徙猛禽沿著大陸與海洋兩條主要遷徙路徑往返度冬地與繁殖地 (Bildstein, 2006, 2017),台灣位於兩條路徑之間,是許多猛禽每年秋季南遷春季北返借道而過的地點。為了避開或縮短穿越大面積水體的風險,多數猛禽順著陸域遷徙,台灣南部漏斗狀的地形和南北延伸的山脈將自北方南下的猛禽匯聚
到恆春半島末端,在此地形成著名的猛禽過境景觀。灰面鵟鷹(Butastur indicus)和赤腹鷹(Accipiter soloensis)是東亞海洋遷徙線猛禽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員,墾丁國家公園 1984 年成立以來便開啟了灰面鵟鷹盜獵取締與保育工作,而 1989 年開始執行秋季遷徙猛禽調查至今亦超過 30 年,持續累積東亞地區最穩定且高品質的猛禽遷徙資料。單一個地點的地面調查難以描述整個族群的動態,所幸近年來東亞遷徙線上的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遷徙猛禽調查蓬勃發展,即便因為新冠疫情的衝擊大部分東南亞調查點都暫停了一至二年的調查,後續對於能透過複數觀察點調查結果更具代表性的描繪族群趨勢全貌仍值得期待。本計畫延續過去三十年的秋季遷徙猛禽調查,這些資料的累積不僅能與恆春半島的文史自然資源和遊憩景點資訊整合予111 年度墾丁國家公園秋季過境猛禽族群調查計畫旅客提供多層次的遊憩體驗和解說教育素材,也是臺灣作為東亞遷徙線成員參與國際保育工作和生態研究的重要資源。
二、執行方法
9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於墾丁國家公園內社頂自然公園凌霄亭(21°57'13" E ,120°49'23" N)由 2 名調查人員手持 10 x 42mm 雙筒望遠鏡掃視四周空域,並輔以計數器計算所有猛禽物種與數量資料,調查時間配合主要遷徙物種赤腹鷹(Accipiter soloensis)、灰面鵟鷹(Butastur
indicus)之遷徙狀況自 05:00 或 05:30 調查至 12:00,並依猛禽過境狀況機動延長至 14:00。紀錄表格採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之「墾丁國家公園過境猛禽調查紀錄表」搭配參考北美遷徙猛禽學會(Hawk Migratino Association of North America, HMANA)長期監測所採用表格所製作的逐時紀錄表,記錄每筆猛禽之過境時間、種類,數量、來向、去向、飛行高度、飛行方式以及每小時之天氣條件如雲層覆蓋度、溫度、風向、風速、能見度等和每小時個種猛禽數量等。探討過境數量和期程變化。
三、重要發現
2022 年秋季調共進行 59 日 (384.5 小時),記錄留棲性猛禽 5 種20 隻,遷徙性猛禽 13 種 249,635 隻。主要過境物種赤腹鷹 176,514隻,灰面鵟鷹 72,805 隻為調查數量新高。赤腹鷹主要過境期 9 月 9 日至 9 月 30 日共 22 天與歷年平均相近;灰面鵟鷹主要過境期 10 月 12日至 10 月 23 共 12 天。以單位努力值呈現 2004 年計畫性調查以來數量趨勢顯示,赤腹鷹調查數量 2004 — 2015 年為減少,2015 — 2022為增加;灰面鵟鷹調查數量除了 2009 — 2015 年持平並略微減少以外整體呈上升趨勢。由於兩者近年來均呈上升趨勢,推測長期以來日本和台灣的盜獵壓力減輕,加上 2015 年之後菲律賓呂宋島北端的卡加揚谷地開始並逐步加強取締盜獵的力道,進一步降低了灰面鵟鷹遷徙摘要階段的死亡率。本年度大多物種數量較去年減少了 20~50%的數量,但仍高於近年的平均值或持平,推測今年 8 月下旬開始頻繁發生的颱風對繁殖地和遷徙沿線的衝擊提高了遷徙階段的死亡率,也導致觀察點周邊水氣濃厚能見度不佳,是本年度數量減少的主因。
四、建議事項
建議一
立即可行建議:持續進行秋季過境猛禽調查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相關保育社團或學術單位
說明:墾丁國家公園秋季過境猛禽調查至 2022 年,已有超過 30 年的長期生態資料累積,不僅是難得的生態資料,反映了灰面鵟鷹數量近年來的增長趨勢,亦是東亞地區遷徙猛禽長期監測的規範。監測工作除了能夠提供即時的數量並推估過境高峰,現場人員可答覆旅客提問等,使該項工作除了科學價值外更具有教育推廣的功能,建議繼續進行。但若因資源窘迫必須縮限資源的挹注,建議也可以尋求官方與民間團體合作的方式,由民間團體對外募資補足資源並共享成果,一方面減少行政程序的繁瑣,也提供地方企業參與的機會。
建議二
立即可行建議:持續推動查緝違法獵捕過境猛禽行為
主辦機關: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縣政府、屏東縣滿州鄉公所、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屏東縣恒春鎮公所、內政部警政署保七總隊第八大隊。
協辦機關: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野鳥學會
說明:人為獵捕行為具有物種針對性,在現代獵具與運輸的取得性與便利性下往往對野外族群造成嚴重的衝擊。然而獵捕遷徙性猛禽111 年度墾丁國家公園秋季過境猛禽族群調查計畫是遷徙沿線上許多地區過往的慣例,並非一朝一夕可根絕,仍需長期性地進行宣導與查緝。護鷹專案已行之有年,但如報案管道、電話以及主要規範行為的資訊並不清楚,民眾發現異常行為時無法及時通報,建議可在灰面鵟鷹過境高峰前加強宣導報案管道。另外本工作除了著重在滿州鄉山區外,當灰面鵟鷹大量落鷹於西半島如山腳、大光、山海、龍水等地區等雜木林也會發生盜獵情事,應加強此區域的宣導。
建議三
立即可行建議:調查執行期間加強資訊曝光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在地社區發展協會、在地商家業者
說明:猛禽過境期間一般民眾需要可以容易取的賞鷹建議日期、時間、當年度的調查數量等資訊,建議調查執行期間墾管處網站首頁新增調查結果表單連結或其他便利查詢之管道或呈現方式,並設計活動橫幅在首頁上方循環播放。改善遷徙猛禽資訊系統讀取效能與資料呈現方法,讓民眾能更直覺的查詢到當天調查結果與當年度的累積數量。實體展示方面,建議園區內熱門遊憩區增加過境資訊與相關知識、琅嶠鷹季活動宣傳的能見度,社頂遊客中心、墾丁遊客中心等場所增加過境資訊之海報、日報表(由志工填寫)、布條、猛禽意象或吉祥物的布置等,也能多與地方商家合作,將過境期間之猛禽形象和當地產品結合呈現(例如屏鵝公路上的休息站或便利商店等旅客經常暫時停留的場所可以連結過境猛禽暫時休息補充體力的概念)。
建議四
立即可行建議:彙整灰面鵟鷹相關資訊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摘要
協辦機關:相關學術與研究團體、在地社區發展協會
說明:灰面鵟鷹成群過境台灣的壯觀景象早在 1892 年或更早的時間便存在於文獻之中,也以捕獵、食用、飼養對象等角色參與了早先台灣居民的文化與生活,更經歷了後續的盜獵、標本市場貿易與開啟台灣候鳥保育的歷程,隨後便是科學研究與教育推廣的參與以及延續至今的長期監測和盜獵取締工作。然而眾多相關科學研究、民俗文化、基礎生態等資訊散落各處缺乏整合與文獻的爬梳,甚至僅保存在居民的記憶與口耳相傳之中隨時間流逝。因此建議計畫性的收集整理推敲和爬梳將此一段歷史與研究成果彙整成冊予以保存,民眾可便利的查詢所需資料,也能在國際交流場合分享台灣過去的灰面鵟鷹利用文化與保育歷程。
建議五
中長期建議:加強導遊人員解說素質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相關學術與研究團體與社團、在地社區發展協會
說明: 民宿業者與旅行業者是許多民眾初次到訪墾丁賞鷹的媒介,然而在賞鷹場域缺乏解說志工與詳細的解說牌的輔助下,導覽人員經常無法導引旅客賞鷹或充分提供賞鷹需要的準備與建議日期時間等資訊,建議管處可嘗試收集民宿或旅遊業者期望能提供資訊的需求與管道,以課程培訓、教材、網頁資訊提供等管道協助導覽人員能充分應用研究和教育推廣資源,增進旅客的旅遊體驗與知識的獲取。
計畫類別:[動物生態]
英文摘要: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辦理
執行年度:111
計畫主持人:曾建偉
中文關鍵字:赤腹鷹、灰面鵟鷹、遷徙猛禽、墾丁國家公園
英文關鍵字:Kenting National Park, 2022 Autumn hawk count, Chinese sparrowhawk, Grey-faced buzz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