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107 年度墾丁國家公園秋季過境猛禽族群量調查暨赤腹鷹衛星追蹤資料分析計畫
      一、 計畫緣起
      位於恆春半島末端的墾丁為台灣秋季日行性遷徙猛禽的主要觀察地點之一,已進行30年之遷徙猛禽監看,不僅累積了豐富的成果,也奠定東亞地區長期以來最穩定的遷徙猛禽地面監測,為東亞遷徙猛禽研究提供重要的背景資料。赤腹鷹(Accipiter soloensis)是侷限分布於亞洲東部和南洋群島的中小型猛禽,成群進行長程遷徙的行為更是在雀鷹屬中少見的習性,每年過境台灣族群量達10至20萬隻以上,然而因為東亞地區在猛禽研究上的起步較晚且資源有限,如今包含赤腹鷹在內多種猛禽的基本生態仍充滿謎團。2016-2018本計畫使用5g太陽能衛星追蹤器追蹤12隻赤腹鷹進一步揭開其遷徙路徑與遷徙生態,試圖探究其繁殖地、過境期間的夜棲地,以及位於東南亞及南洋群島的度冬地,期望未來可以針對國內棲地的保存擬定保育策略,並透過國際合作交流促進推動遷徙沿線重要棲地的保存。
      二、 執行方法
      本計畫包含秋季過境猛禽調查與赤腹鷹衛星追兩個主要的研究部分,除此之外其他工作項目包含墾管處猛禽遷徙資訊系統資料更新、舉辦6小時講座課程、投稿科普刊物、3款海報設計以及合作備忘錄簽署等作業。秋季遷徙猛禽調查由2名調查人員手持10 x 42mm雙筒望遠鏡掃視空域辨識並計算過境猛禽,調查時間0530-1200(灰面鵟鷹過境高峰彈性調整為0500-1200),記錄每日過境猛禽之時間、種類、數量、飛行方式與方向等資訊,並比較與歷年的猛禽過境模式異同;赤腹鷹衛星追蹤為延續2016-2017所搭載之追蹤器收訊,過濾雜訊後依訊號定位時間、地點給予特定屬性如繁殖地、度冬地、中途休息地、過境點等,並匯出於GIS地圖上呈現;其他工作項目著重推廣性質,將邀請本會或其他NGO具研究、救傷、寫作、美編與資料分析之專業人員協同辦理,作業方式不再贅述。
      三、重要發現
      2016-2018年執行赤腹鷹衛星追蹤計畫放追蹤12隻赤腹鷹,根據定位顯示位於中國的五個繁殖地包含山東省(Shandong)郯城縣、江西省(Jiangxi)宜春市山區與浙江省(Zhejiang)秦州市、河南省(Henan)許昌市、永成市等,使用之環境均為淺山丘陵,鄰近農耕地與聚落,植被類型包含低海拔闊葉林、農耕地、林緣地區與疏林。追蹤個體在9月上旬至中旬開始南遷,5隻追蹤個體分別自北海岸至彰化縣以北登陸台灣,橫跨中央山脈後沿東部南下或自東海岸出海。追蹤個體度冬地分散於菲律賓維薩亞斯群島(Visayas)之萊特省(Lyete)、內格羅斯省(Negros)及民答那峨島(Mindanao)之西米薩米斯省(Misamis Occidential)和薩蘭加尼省(Sarangani),以及印尼蘇拉維西(Sualwesi)和摩鹿加(Molucca)群島。度冬地環境包含農耕地鑲嵌破碎小面積樹林、棕櫚科、樹林與草生地鑲嵌植被、樹林等植被類型。赤腹鷹春季北返通過台灣路線偏向西南邊多數行經屏東縣沿山公路至屏北地區及高雄市,其中追蹤個體墾丁十一號直接由呂宋島北端飛抵中國福建至廣東省沿岸並未行經台灣;秋季南遷則路線較偏向東方均經由東海岸南下。
      2018年秋季調查自9月1日至10月31日,共進行61日調查。本年度秋季共記錄19種日行性猛禽,包括多數取道東亞大陸線遷徙的黑冠鵑隼(Aciceda leuphotes)等。主要過境物種赤腹鷹187,599隻,為2004年委外調查以來第三高;灰面鵟鷹(Butastur indicus)59,803隻,為歷年紀錄新高。主要過境期10月6日至10月22日,灰面鵟鷹平均於第281.8±2.4太陽日進入主要過境期,本年度於第279日始進入主要過境期,較歷年略提早,過境期15天;赤腹鷹平均於第253±2.45日進入主要過境期,本年度於252日進入主要過境期,即9月9日至9月24日,共15天,過境時程與歷年大致相符但主要過境期較短。
      四、建議事項
      建議一
      立即可行建議:持續進行秋季過境猛禽調查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相關保育社團或學術單位
      墾丁國家公園秋季過境猛禽調查至2018年,已有30年的長期生態資料累積,在科學上實屬難得,且亦可成為亞洲地區生態長期監測的典範。每年調查期間除了提供民眾即時訊息外,並有教育宣導、培養國內重視生態保育的意義。建議繼續進行。
      建議二
      立即可行建議:持續推動查緝違法獵捕過境猛禽行為
      主辦機關:台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縣政府、屏東縣滿州鄉公所、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屏東縣恆春鎮公所、屏東縣牡丹鄉公所、屏東縣車城鄉公所、內政部警政署所屬相關單位。
      協辦機關: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野鳥學會
      人為獵捕是導致過境猛禽活存率降低的另一主要原因。近年來灰面鵟鷹數量維持穩定,過境期間為國人高度關注,尤其滿州地區歷年持續進行專案護鷹、查緝盜獵行為,對於遏止盜獵風氣及保育方面有一定的助益與成果。建議持續於灰面鵟鷹過境高峰期實施查緝違法獵捕行為。
      建議三
      立即可行建議:過境期間增加過境猛禽意象展示及宣傳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台灣猛禽研究會或其他相關保育社團、在地社區推廣協會
      春秋季猛禽過境期長達2個月,除了在遊客中心做相關展示外,亦可在春季理想的賞鷹點設置猛禽意象展示品或海報等,如社頂公園停車場、關山涼亭、龜山涼亭、風吹砂等。引導在地民眾與遊客前往猛禽觀察點,使之感受恆春半島珍貴豐富的遷徙猛禽資源。可配合在管理處遊客中心、龍鑾潭自然中心、社頂旅遊中心、砂島貝殼展示館等地,進行相關的猛禽生態影片放映、照片、藝術品或其他相關產品文物展示。
      建議四
      立即可行建議:整合研究成果與解說推廣及校園推廣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台灣猛禽研究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野鳥學會等
      所有的保育行動中,推廣教育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墾丁國家公園秋季過境猛禽調查已執行超過20年,資訊的累積也日新月異。多年的研究資料應適度融入解說內容與解說板等硬體設施,提供閱覽者不同深度的資訊與延伸閱讀資源。
      建議五
      中長期建議:培育在地民眾進行遷徙猛禽監測工作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台灣猛禽研究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在地社區發展協會
      恆春半島具有世界級的遷徙猛禽過境資源,每年遷徙季除了總有無數國內民眾趨之若鶩前來欣賞外,更有不少國外鳥友慕名而來。而推動保育必須構築在背景基本資料的基礎上,持續長期監測累積猛禽過境資料、藉以瞭解其年間族群動態是不可或缺的。若能培植在地調查人力,營造認同猛禽保育價值的社會氛圍,除了能夠節省聘用外地的人力成本外,更較能達到國家公園長久經營自然資源的初衷,達到保育、研究、教育推廣、在地經營等多方共贏的願景。
      建議六
      中長期建議:推動國際志工參與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台灣猛禽研究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在地社區發展協會
      恆春半島的過境猛禽資源雖然不若其他遷徙線豐富穩定,建議可結合陸蟹、海洋資源、高位珊瑚礁景觀、熱帶海岸林植物相等豐富的自然、人文、民俗與歷史資源等吸引國際志工參與,同時透過國際志工在墾丁的生活體驗達到行銷國家公園的功能。
      計畫類別:[動物生態]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辦理
      執行年度:107
      計畫主持人:張宏銘
      中文關鍵字:赤腹鷹、 衛星追蹤遷徙性猛禽 、灰面鵟鷹
      英文關鍵字:Raptor Migration, Kenting, Satellite tracking, Accititer soloensis, Butastur indicus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