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梅花鹿原本普遍分布於臺灣低海拔地區,因為捕獵及原有棲息地被破壞或佔用而自臺灣野外絕跡,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自1984年起展開一系列復育計畫。
梅花鹿共有13個亞種,分布在亞洲東南部。臺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是其中體形較大之亞種,生活於中低海拔之平原及丘陵地,在臺灣早期之開發更上曾為先期移民及原住民之主要經濟活動來源。此外,其在中國傳統之醫藥與藝術文化上亦具有相當大的價值。 近幾百年來,臺灣梅花鹿因經濟利益提高遭受居民無限制地捕捉,以及其棲息環境因農業之開發而遭到破壞,使得梅花鹿族群數量日益減少。
依據馬卡拉博士於1973年在臺灣進行之調查報告指出,野生梅花鹿可能已於1969年在臺灣絕跡。目前,僅動物園及民間尚保有少數馴養之梅花鹿。近年來,野生動物之保育工作受到世界各國之重視,鹿隻之復育亦是大家關切之焦點之一。1982年已故東海大學客座教授甘愫善博士有感於臺灣梅花鹿復育之重要,經亞洲基金會謝孝同博士,內政部營建署署長張隆盛先生,行政院政務委員張豐緒先生及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之支持及協助,而成立梅花鹿復育研究小組,由動物、行為、畜牧、植物、歷史、及其他相關專家組成。其主要目標為保存臺灣固有梅花鹿之品系,使梅花鹿回歸原有之野性生活,並喚起國人對生態保育之重視,及對梅花鹿與傳統歷史之淵源之認知。
復育工作乃斟酌當時臺灣既有之人力及資源,並參照國外鹿隻復育計畫,而將復育過程分為準備期、放養期及追蹤期等3個階段。準備期之工作著重於鹿隻各項生活基本資料之收集及復育環境之勘定。放養期之工作則偏重於鹿隻遷入復育環境後,其適應性之研究及評估。追蹤期之工作重點乃在鹿隻能完全適應自然環境後,對其之研究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