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研究調查報告
    :::
    研究調查報告
      111年墾丁國家公園海域水質監測計畫
      一、研究緣起
      墾丁國家公園是涵蓋海域的國家公園,海岸以裙礁珊瑚為主,為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之一。由於裙礁型珊瑚礁位於離岸很近的淺水區域,容易受到污染物的加入而造成當地之生物群聚結構改變。長期性的監測與研究,以建立各項環境監測資料,才能瞭解環境變遷與生態改變的因果關係,並做為未來制定環境政策。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針對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長期監測樣點進行水質環境監測,每季執行水質監測取樣及分析數據。監測項目包含水溫、鹽度、酸鹼值(pH)、溶氧、溶氧飽和度、濁度、水中懸浮固體、生化需氧量、氨氮、硝酸鹽、亞硝酸鹽、磷酸鹽、矽酸鹽、葉綠素甲等。採樣方式採環保署公告之檢驗方式。統計歷年相關資料及分析水質變動與環境相關影響。
      三、重要發現
      鹽度與營養鹽(NO3-N、SiO2-Si)呈顯著負相關﹔pH、溶氧量與BOD5、濁度、懸浮固體呈顯著負相關﹔溶氧飽和度與NH3-N、濁度、懸浮固體呈顯著負相關﹔BOD5、NH3-N與濁度、懸浮固體呈正相關;表示海域測站鹽度受淡水輸入的影響(降雨、陸上逕流與排放溝渠等),導致海域沿岸營養鹽與耗氧性物質的增加。墾丁國家公園內主要河川之污染程度隨季節性變化,介於未受污染至中度污染;而影響計畫所屬各河川之污染程度之污染積分主要為生化需氧量及氨氮。由溪流排放溝渠氨氮與溶氧量、BOD5相關性顯示,存在高耗氧性污染物質之影響。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 CA)與判別分析(Discriminate Analysis, DA)結果顯示,凱撒(小灣)測站為第一群(Strong),受營養鹽影響最大。
      四、主要建議事項
      持續監測墾丁國家公園海域沿岸水質變化: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國立東華大學。
      墾丁近岸各項建設與遊憩人數增加,導致海域中陸源污染物質日益增多,對當地之海域生態及生物群聚造成相當的衝擊。尤其,在每年的第一場大雨或颱風過後,上游或蓄積於河床之耗氧性物質經由小溪或排放溝渠輸入至近岸海域。由過去歷年墾丁計畫測站之資料顯示,大部分的海域測站營養鹽濃度低於歷年平均值,並隨著歷年季節性變化趨勢相似。
      管控墾丁海域沿岸民宿高密度區域生活廢水排放並提高接管率:中長期建議
      主辦機關: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機關:屏東縣政府環保局、恆春鎮公所。
      墾丁與南灣兩處設有污水處理廠,但在墾丁地區有石牛溪、墾丁大排與凱撒小排等溪流排放溝渠,枯水期水不常流動,水質優氧化產生異味及藻華現象。因此,未經處理之都市與畜牧耗氧性廢水流經河床,各類污染物質蓄積於河床。雨季時,逕流即將土壤沖刷,將有機廢水經過溝渠或溪流輸送到海裡,造成黃濁的水質及營養鹽與微生物之增加,影響當地海域生態環境。
      計畫類別:[環境水文]
      計畫屬性:本處委託辦理
      執行年度:111
      計畫主持人:孟培傑
      中文關鍵字:墾丁國家公園、營養鹽、河川污染指數
      英文關鍵字:Kenting National Park, Nutrients, River pollution index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