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保育記事
    :::
    保育記事
      小花蔓澤蘭防治

      為降低小花蔓澤蘭生態危害,本處每年辦理清除工作,初期以廠商僱工負責清除,但成效不佳;98年度起改以本處訓練人員,採全部清除方式,至目前為止成效良好。

      小花蔓澤蘭防治小花蔓澤蘭為菊科蔓澤蘭屬植物,原產於中南美洲,因可生產眾多的種子,每平方公尺高達17萬粒(郭等,2003),以及超強的無性繁殖能力,成為極具侵略的入侵植物,在亞洲地區-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所羅門群島等,均造成相當的為害。在台灣南部低海拔地區到處蔓延,已經造成生態浩劫及經濟損失。據相關調查發現(曾,2003),小花蔓澤蘭已往中海拔入侵,森林生態系岌岌可危。對於防治方法,最有效且簡單的方式為化學防治法,可達95%防治有效果(徐,2003)。但此種方法對於環境的傷害較大,不適宜在國家公園區使用。另外採用物理防治-連續切蔓法,每月切一次,連續切三個月,可得到良好的除蔓效果(郭等,2002)。此種方法未考量實務面向,施作上有所困難,以及所留存蔓藤的長度問題,在實務上若能找到源頭,則直接移除即可。

      執行方法:
      • 96與97年間採用傳統方式,於小花蔓澤蘭開花之前,委請廠商進行清除工作,要求地面以上要完全清除,採用統包的方式,即以單位面積之清除費用計價。通常廠商作法先將攀爬於木本植物之小花蔓澤蘭藤蔓切除,掛在木本的部分任其自然枯萎死亡,其他部分則做簡易的清除,清除的藤蔓就地擱置。
      • 98年採用僱工的方式,先行教育所僱請的工人,清除方式則是採完全清除。小花蔓澤蘭攀爬可區分為二種:一種是攀爬於喬木之上,另一種則與灌木、其他藤本植物糾結在一起。所謂完全清除是將小花蔓澤蘭連根清除,並將植物體脫離地面。爬於喬木者,約離地1公尺先將藤蔓切除,切除點以上部分不做處理,任其自然枯萎;切除點以下則試圖找到頭部,將所有藤蔓清除並集結,吊掛於樹木之上,不得接觸地面,以防止再萌發新的植株。若與灌木藤本集結者,為了要徹底清除,不要殘留任何小花蔓澤蘭植株,進行全面地上物清除,清除後地上空無一物。
      成果:
      • 傳統作業法:經過2年的清除工作,發現原本的分布地點,依舊發現大量的小花蔓澤蘭,其占有的面積並無縮小的跡象,在生長季節能快速的生長並開花結實。顯然此種方法對小花蔓澤蘭的防治沒有產生效果,當自己親自去做清除工作,才發現其原因之所在。爬滿整株樹的小花蔓澤蘭,除了樹上佈滿蔓藤及花葉外,它的蔓莖在地面上到處亂竄,其長度不亞於樹上的長度,必需慢慢搜尋才能找到它的源頭。推估不是一年內就能生長成如此一般,與先前推論小花蔓澤蘭應是多年生植物(郭 2003)不謀而合。它在野地的生長模式究竟如何?有待進一步的觀察與研究。因此,傳統作業法只移除了地上部,地面蔓爬的莖並沒有真正去除,此與連續切蔓之研究(郭 2003)有所不符,即使進行連續切蔓作業,恐無法達到防治的效果。且目前並無莖長度與存活相關性的研究,理論上,莖愈長其存活下來的機會則愈高,除非在莖上無生長點,無法產生側芽。
      • 採用僱工的方式,並透過專業的訓練與要求,徹底清除小花蔓澤蘭所有地上部。經過一年的時間,作業區域已恢復植生,以草本植物為主,少部分的陽性樹種,其中僅發現少數小花蔓澤蘭幼苗,但究竟屬於種子苗或是無性繁殖無法得知。就目前來看效果顯著呈正面反應,但未來如何發展,其成效尚有待觀察。主因此種作業方法因清除所有地上物,造成所謂的孔隙,而孔隙的發展是未來觀注的焦點,需不需要進行後續棲地復舊的工作,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另外,此種清除作業仍依賴人工,因此也受到工人品質的影響,畢竟無法時時刻刻盯著工人作業。
      • 相關圖片
        1. 20110601_143930.5520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