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活動訊息
    :::
    活動訊息
      「人文采風—牡丹社遺事」活動,1-6歲免費,7至19歲青少年半價優惠(因應防疫,停止辦理,請見諒)
      1石門古戰場紀念碑

      1874年發生於台灣南端的「牡丹社事件」,又稱「台灣事件」,對台灣近代歷史發展影響深遠,史學家形容是「小戰爭,大影響」。今年是牡丹社事件147週年,為了增進大眾對國家公園人文資產的了解,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將於110年5月22日(星期六)舉辦「人文采風—牡丹社遺事」活動,名額30人,報名費用每人350元,為鼓勵青少年參與活動了解在地歷史,0~6歲免費,7-19歲青少年半價特惠,歡迎上網報名。報名連結如下。

       

      琉球漂民事件是導火線

      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位於琉球群島的宮古島民,因天候因素漂流到台灣東南部的八瑤灣海岸(今九棚),因為對環境的陌生,闖入排灣族的領域,雙方因語言及文化的隔閡產生衝突,其中有54人遭原住民殺害,稱「琉球漂民事件」。

       

      日軍征台之役後,恆春設縣建城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藉此事件以懲凶為由,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三千五百餘人,登陸琅嶠灣(今車城海岸),當日軍抵石門附近時,遭牡丹社、高士佛社原住民據石門天險抵抗,使日軍攻勢一度受挫;後來日軍三面夾攻,原住民遭敗,此即「牡丹社之役」。日軍隨後在龜山建督府、開設病院,並繪圖測量沿岸各地準備屯田久駐,侵台的野心暴露無遺。因此清廷對台灣的治理態度轉為積極,於是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統籌台灣海防事務;沈葆楨於光緒元年(1875)奏准在琅嶠築城設縣,並名為「恆春」。

       

      五月戰雲密佈時節,回顧歷史事件始末

      「牡丹社歷史之旅」活動選在5月辦理,即是當年日軍登陸後策動戰事之時墾管處將邀請牡丹鄉及後灣社區的解說員與遊客共同探索及回顧這段百餘年前發生在南台灣的歷史事件始末,以及瀏覽認識所經路線的恆春半島人文歷史風物。

       

      活動行程:(共同搭乘巴士)

      報到時間及地點:110522日上午08:30恆春東門

      恆春東門→統埔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石門古戰場→龜山→龜山軍本營址紀念碑→後灣社區風味簡餐(並觀賞影片及平安御守DIY活動)→恆春北門→恆春東門。

      墾管處提醒參加活動的朋友,別忘了視天氣狀況攜帶遮陽防風衣帽或雨具、茶水等,並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防疫期間並請保持人際距離並佩戴口罩。

      openmenu close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