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mobilemenu
影音專區
    :::
    影音專區
      眺石潮間帶

      解說員/ 唐洪軒 墾丁國家公園的海岸線很長,約七十公里,由西岸的龜山起,經南灣、墾丁、船帆石、鵝鑾鼻,以迄東岸的南仁灣附近,其中除了有八處砂灘海岸分佈之外,其餘均為珊瑚礁海岸。潮間帶是位於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這裡是海洋和陸地的交會地區,漲潮時淹沒在水中,退潮時則曝露於空氣中,每天兩次漲、退潮之間,潮間帶的環境變化很大,因此生長在這裡的生物往往具有特殊的適應能力。潮間帶是海藻聚集生長的地方,隨著海藻生長季節的更替,潮間帶也具有不同風貌。 所謂潮間帶是指最高潮和最低潮線間的區域。在本國家公園岩礁海岸的區域裡,退潮後會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潮池及細長的裂溝,在這些潮池及裂溝中有一部份較接近海水,可使海浪有節奏的湧入;另有一部份卻與大海暫時分隔,生活其上的生物能暴露在空氣中生活一段時間,在退潮這段時間中,無論是白天或夜晚,都會受到、鹽度增加及下雨後低鹽度等環境劇烈變化,加上波浪作用,都會影響在此生長的生物其生理反應,所以生活在此區域的生物,為了要抵禦外來的改變,均可能有特殊的構造或行為來適應這裏的環境。 陽燧足有一較小呈圓形或五角形的口盤部,從口盤部生長出腕足,通常為五或六腕,大都以小型浮游生物或水中有機碎屑為食。陽燧足大都雌雄異體,極少數為同體,受精作用在水中進行,受精卵發育成漂浮性幼蟲後,經過一段時間後沉降海底成為小陽燧足,牠們與海星一樣,再生能力很強,屬棘皮動物門的蛇尾綱,因牠們沒有肛門,所吃進不消化的東西,再由口部吐出。腕臂上管足不發達,功能以感覺或呼吸為主。 蕩皮參多為黑色,少數略成紫黑色,體長可達四十六公分,成群生活在潮池內,牠的體內白色麵線狀的朱維埃式器很發達,受刺激時會排出黏性物質,將攻擊者黏住。牠們主要以珊瑚砂中有機物質為食,常將身體後端躲於珊瑚縫隙中,而以觸手攝取珊瑚砂。常見於珊瑚礁岸邊潮池中。 團扇藻,藻體直立呈薄膜狀、扇形、邊緣內捲,因體腹面有較厚之石灰質,所以呈灰白色;背面則因石灰質較少呈黃褐色,經年分佈在石沼中。 黑齒牡蠣,均固著於岩石上生長,常被人撬食。殼長約三至五公分,呈灰色,殼緣呈紫黑色波浪狀,甚為銳利。其內有肥大的生殖腺,在生殖季節中,可排放數以千萬計的精子或卵在體外受精,受精卵發育為幼蟲後,如遇適當的基底即固定下來,濾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而成長。

      片長:3分03秒
      openmenu closemenu